1腦癱疾病簡介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征,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并可有癲癇發作。出生1個月后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障礙,有時又稱為獲得性腦癱(acquired cerebral palsy),約占小兒腦性癱瘓的10%。腦性癱瘓的發病率約為1.2-2.5 ‰(每千活產兒)。
2腦癱病理病因
引起腦性癱瘓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達1/3以上。有時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種因素。
產前因素最常見,包括遺傳和染色體疾病、先天性感染、腦發育畸形或發育不良、胎兒腦缺血缺氧致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或基底節受損等。圍產因素指發生在分娩開始到生后一周內的腦損傷,包括腦水腫、新生兒休克、腦內出血、敗血癥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圍產因素可能是引起早產兒腦癱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兒以后的因素包括從1周至3或4 歲間發生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血管病、頭顱外傷、中毒等各種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的病因。
早產和宮內發育遲緩雖然不是腦癱的直接原因,但它們是腦癱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親宮內炎癥或絨毛膜羊膜炎,作為一項潛在的危險因素已經越來越被引起重視。
3腦癱病理改變
病理改變與病因及發育中的腦對各種致病因素的易損傷性有關。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經元增殖和移行異常,可發生無腦回、巨腦回、多小腦回、腦裂畸形及神經元異位。
在早產兒中最常見的病理改變是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和腦室周圍出血性梗塞。足月兒中的病理類型復雜多樣,常與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有關。大理石狀態則是在基底節和丘腦中出現神經元丟失和神經膠質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從而呈現出大理石樣紋理,是核黃疸的典型改變,也見于缺氧缺血性腦損傷。
4腦癱臨床表現
腦性癱瘓的癥狀在嬰兒期表現,常以異常姿勢和運動發育落后為主訴。雖然患兒的腦損害或者腦發育異常是非進展性的,隨著腦損傷的修復和發育過程,其臨床表現常有改變。如嚴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在嬰兒早期常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后逐漸轉變為肌張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礙需嬰兒發育到坐甚至站立時才能表現出來。關節攣縮和脊柱畸形等繼發改變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可以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感覺障礙、行為障礙等。這些伴隨疾病有時也可能成為腦癱兒童的主要殘疾。
臨床上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可分為痙攣型、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據受累的肢體分布,分為單癱、偏癱、雙癱、三肢癱和四肢癱等類型。以下介紹常見的幾種特殊的臨床綜合征。
5腦癱鑒別診斷
一些遺傳代謝或變性病可能進展緩慢,如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家族性痙攣性截癱等,這些病在早期與腦癱不易鑒別,可能誤診。戊二酸血癥1型易被誤認為運動障礙型腦癱,而精氨酸酶缺乏則易被誤認為雙側癱瘓型腦癱。對嬰兒期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者須與下運動神經元癱瘓鑒別,后者腱反射常減低或消失。嬰兒肌張力低下者還須特別注意除外遺傳代謝病。痙攣性雙癱有時還需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不全鑒別。
6腦癱矯形器的應用
在康復治療中常配合使用矯形器,以達到限制關節異常活動、提高穩定性、協助控制肌肉痙攣、保持肌肉長度、預防畸形、輔助改善運動功能等目的。矯形器的應用關鍵在于根據患兒的個體情況選擇最佳佩帶時期和類型,因此,應由康復醫師、治療師和矯形師共同商榷決定。
7腦癱風心病引起腦癱
風心病患者常并發其他疾病,如心力衰竭、栓塞等。尤其是風心病引發的腦栓塞,這類并發癥嚴重時可導致腦偏癱。風心病造成腦偏癱的原理主要來自心臟瓣膜上的栓子脫落,隨血循環進入腦部的細小動脈,引起腦栓塞,造成腦偏癱。
一、關于風心病導致的腦偏癱的病理
正常心臟血液流動,全靠心臟瓣膜的關閉和開放,將血液射入動脈系統,供給人體能量、氧氣。心臟病醫院醫師指出風心病病人由于心瓣膜發生病變,各瓣膜之間互相粘連、瓣膜僵直變硬、增厚、縮短、蜷曲變形,影響血液流動;瓣膜口閉合處形成串珠贅生物,此種贅生物形態不規則,狀如息肉或菜花狀,與瓣膜粘連不易脫落。當風心病并發心房纖顫時,由于不規則的心房顫動,心房內產生漩渦,導致心房內壁上形成血栓。這種附壁血栓以及瓣膜口處贅生物,在強大的震動下,隨時都可能有脫落的危險。脫落的血栓或贅生物叫做栓子,隨血流流向遠端動脈血管,當流到全身最細血管處不能向前移動時,便會引起栓塞。常見的栓塞有:腎、脾、腦組織。發生腦栓塞時,病人會突然意識障礙,半側肢體或單個肢體癱瘓、失語、肢體麻木、口角歪斜等一系列腦偏癱癥狀。
二、腦癱的預防及治療
1、風心病引發偏癱后,雖經治療,仍會遺留腦偏癱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嚴重者會栓子繼續脫落,造成全身各處栓塞,危害人的生命,應當嚴加預防。
2、預防腦栓塞的發生主要著重預防風濕病的發生。風濕病病變時可使1/2~1/3的人心臟發生損害,形成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如果治療不當或不治療,最終發展導致心衰、心房纖顫、肺內感染、腦栓塞并發癥甚至突然死亡。因此在青少年時期應當積極治療感染性疾病,如扁桃體炎、咽喉炎、猩紅熱等疾病。這些感染性疾病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致機體產生變態反應,潛在著患有風濕病的可能性。患了風濕病后仍要徹底治療,使心臟瓣膜根本無發病的基礎。即使心臟瓣膜已發生風濕病變,心肌遭受一定的損害,也仍要全力控制風濕活動,防止病變的加重和并發癥的發生。
8腦癱中醫辨證
主癥肢體癱瘓,手足不自主運動,智力差,語言不清。
兼見筋骨痿弱,發育遲緩,站立、行走或長齒遲緩,目無神采,面色不華,疲倦喜臥,智力遲鈍,舌質淡嫩,脈細弱者,為肝腎不足;筋肉痿軟,頭項無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滯,語言發育遲緩,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為心脾兩虛;反應遲鈍,失語,癡呆,手足軟而不用,肢體麻木,舌淡紫或邊有瘀點,苔黃膩,脈弦滑或澀者,為痰瘀阻絡。
9腦癱臨床分型
依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和體征分
1、痙攣型腦性癱瘓:是最典型和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以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或四肢癱瘓。患兒行走、站 立困難,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亢進、可有病理皮射。常伴有語言及智能障礙。
2、遲緩型腦性癱瘓:多見于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多由核黃疸、新生兒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損害而發病。患兒表現為面、舌、唇及軀干肢 體的舞蹈樣或徐動樣動作。伴有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較為少見,是由于小腦發育不良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 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按臨床特點分
1. 痙攣型;痙攣型( Apasticity)伸張反射亢進是本型的特征。全身肌張力增高,上肢屈曲、內旋、內收,拇指內收,兩上肢后背,軀干前屈,膝關節屈曲、內旋,下肢內收、內旋、交叉,尖足、剪刀步、足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進、踝陣攣、折刀征、錐體束征。損傷部位為皮層運動區、錐體束。痙攣是指骨骼肌被動拉長后,持續性張力增強的狀態。原因是肌肉的牽張反射亢進所致。牽張反射是肌肉受外力牽拉而發生的反射性收縮,其反射弧在脊髓,徑路簡單,但受腦高級中樞的控制。痙攣的機制比較復雜,一般認為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造成高位中樞對脊髓牽張反射的調控障礙或異常,使牽引反射過強或過于敏感造成的。
痙攣型患兒的病變部位在大腦皮層及錐體系,其重要的臨床表現就是肌肉痙攣,痙攣是造成腦癱患兒運動發育遲緩、運動姿勢異常的重要因素。影響患兒正常運動功能,嚴重者喪失肢體活動能力。
2. 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型(Athetosis)該型最明顯特征是頭部和四肢出現不隨意運動,即進行某種動作時常夾雜許多多余動作,四肢、頭部不停地晃動,自己控制能力差。該型肌張力可高可低,可隨年齡改變。根據I臨床表現不同又可分為:①痙攣性手足徐動型 (Athetosis with Spasiticity),該型既有手足徐動又有痙攣型特征,又稱高肌張力型的手足徐動型,或稱混合型。②低張力手足徐動型(Dystonic Athetosis),此型肌張力明顯變化,從高到低來回變化,肌張力高時出現古怪動作,過后又呈現肌張力低下,頭部控制能力差。③舞蹈性手足徐動型( Chroeo-athetosis),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達不到目的的運動。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動的形式不間斷的出現,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腱反射正常、錐體外系征TLR(+)、ATNR(+)。靜止時肌張力低下,隨意運動時增強,對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擠眉弄眼,頸部穩定,構音與發音障礙,流涎、攝食困難,嬰兒期多表現為肌張力低下。損傷部位為錐體外系、基底神經節。
3、強直型;強直型( Rigidity)是針對痙攣型中一組四肢呈僵硬狀態的患者而言,其伸張反射呈特殊亢進狀態。肌張力增強呈持續性,被動運動時屈曲或伸展均有抵抗,呈鉛管樣、齒輪樣,抵抗在緩慢運動時最大。強直型腦癱為錐體外系損傷,也稱強剛型、固縮型腦癱。目前臨床中單純的強直型腦癱十分少見,多與痙攣型腦癱混合存在,強直型腦癱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運動有抵抗。因強直型腦癱屬錐體外系損傷,故與痙攣型腦癱最大的區別就是:強直型腦癱腱反射不亢進或正常或呈減弱狀態,無踝陣攣及不隨意運動。
4、共濟失調型;共濟失調型( Ataxia)此型主要特點是由于運動感覺和平衡感覺障礙造成不協調運動。為獲得平衡,兩腳左右分離的較遠,步態蹣跚,方向性差,可能與小腦和錐體系、錐體外系病變有關。運動笨拙、不協調,可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平衡障礙、站立時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寬、醉漢步態、身體僵硬。肌張力可偏低、運動速度慢、頭部活動少、分離動作差。閉目難立(+)、指鼻試驗(+)、腱反射正常。損傷部位為小腦。共濟失調型腦癱占4%,主要是小腦受損的類型,除此之外,可能有錐體系,錐體外系,深部感覺系統的重復病變。共濟失調型腦癱特點是不能持續性姿勢控制,協調運動障礙。這種腦癱在嬰幼兒發育初期平衡失調并不明顯,隨著發育程度提高,這種失調就變的日趨明顯。臨床類型有單純共濟失調型腦癱,合并痙攣型腦癱和合并手足徐動型腦癱的兩種混合型腦癱。由于痙攣或手足徐動的程度使共濟失調也有相應改變。
5、震顫型;震顫型(Tremor)多為動作性震顫,隨意運動時震顫手指明顯;亦有靜止性震顫,隨意運動時停止。多與其他類型混合(共濟失調型為多)。損傷主要位于小腦、錐體外系。震顫型腦癱多由錐體外系損傷及小腦損傷引起,臨床上有兩種類型:一是靜止性震顫,多為粗大的節律性震顫,3-5次/秒,隨意運動時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顫,多見于上肢與手部,出現交替屈曲與伸展動作,也有拇指的外展與內收動作;二是動作性震顫,多由小腦損傷所致,這種震顫是隨意性震顫,表現為隨意動作是出現震顫,隨意運動停止時震顫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標,震顫越嚴重越顯著,有的患兒有眼球震顫,臨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脛等試驗檢查,有時伴有平衡功能障礙。震顫型腦癱給兒童帶來了危害很大。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 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于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后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 1/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癥狀。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牙齒發育障礙:牙齒質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6、肌張力低下型(又稱弛緩型);
7、混合型(須注明何種類型混合);腦癱是指從出生后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于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癥。混合型腦癱指的幾種類型的腦癱癥狀混合在一起,幾種類型體現在一個患兒身上,也就是說,在一個患兒身上要有2 種或2種以上的腦癱癥狀出現就可以稱之為混合型腦癱,多為痙攣型與手足徐動型混合存在。混合型腦癱給兒童帶來了危害很大。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于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后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 1/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癥狀。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牙齒發育障礙:牙齒質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8、無法分類型。
按癱瘓部位分
1、單癱;
2、截癱;
3、偏癱;
4、雙側癱;
5、肢癱;
6、四肢癱;、
7、雙重性偏癱
10腦癱早期癥狀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后,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癥,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出生后顱內出血等。
2、出生后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3、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4、運動發育落后。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于挺直、交叉等。
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后仰等。
6、姿勢異常。腦性癱瘓患兒異常姿勢有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俯臥位嬰兒時期(3~4個月以后)表現為俯臥位時屈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頭部或不能抬頭,雙上肢不能支撐軀干,肩部著床,臀部高舉;仰臥位頭后仰,下肢伸直,有時呈角弓反張姿勢。四肢肌張力低下,仰臥位時腕、肘、肩、髖、膝、踝關節等均可同時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臥狀。
7、反射異常。腦癱患兒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
專家提醒,如家長發現有上述癥狀,應立即到醫院進行篩查診斷,必要時需進行智力測試。
11腦癱并發癥
1.智力低下:約有2/3以上患兒智能落后,約1/4為重度智能落后,痙攣型四肢癱及強直型腦癱者智能常更差。手足 徐動型患兒智能嚴重低下者少見。
2.視力障礙:約25%~50%的患兒伴視力障礙,最常見者為眼球內斜視和屈光不正,如近視、弱視、斜視等。少 數有眼震,偶為全盲。偏癱患兒可有同側偏盲。視覺缺陷可影響眼-手協調功能。
3.聽力障礙:約有25%伴有聽力減退甚至全聾,以新生兒患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手足徐動型患兒最為常見。
4.感覺和認知異常:腦癱患兒常有觸覺、位置覺、實體覺、兩點辨別覺缺失。患兒多缺乏正確的視覺空間和立 體感覺,其認知功能缺陷較為突出。患兒對復雜的圖形辨認力差,分不清物體形狀與其所處空間背景的關系,對顏 色的辨認力也很差。
5.語言障礙:約1/3至2/3患兒有不同程度語言障礙。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發音困難,構音不清,不能說成句 的話,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患兒完全失語。手足徐動型和共濟失調型患兒常伴語言障礙。痙攣性四肢癱 、雙側癱患兒也常伴語言障礙。
6.癲癇發作:至少有10%~40%以上的患兒在不同年齡階段出現癲癇發作,以痙攣型四肢癱、偏癱、單肢癱和伴 有智能低下者更為多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患兒則很少見。
7.口面、牙功能障礙:約有25%的腦癱患兒伴有吸吮無力,吞咽、咀嚼困難,口唇閉合不佳,經常流涎,有些 患齲齒或牙齒發育不全,這些癥狀以手足徐動型患兒最為多見。
8. 情緒、行為障礙:大多數腦癱患兒有情緒或行為異常,此與腦功能受損有關。大量實驗和臨床資料表明,腦 的邊緣系統特別是海馬回受損時,可引起患兒情緒異常。患兒常表現為好哭、任性、固執、孤僻、脾氣古怪、情感 脆弱、易于激動,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緒不穩定等,手足徐動型患兒較為常見。此外,多數腦癱患兒表現有 活動過多,注意力分散,行為散亂等。偶見患兒用手猛擊頭部、下頜等自身傷害的"強迫"行為。
9.骨與關節發育畸形:最常見的上肢畸形有: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腕關節屈曲,拇指 屈曲或可伴有內收以及手指屈曲等;常見的下肢畸形有:骨盆傾斜,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髖內收 ,髖屈曲內旋等,膝關節屈曲,膝內翻,膝外翻,髕骨脫位或半脫位,足下垂,足外翻,足內翻,馬蹄足畸形,爪形趾畸形以及脊柱側凸和椎體形態異常等。
10. 其它:多數患兒有體格發育落后,營養不良且因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患等。患兒因軀體 運動、感覺、智能、語言、情緒、行為等單項或多項缺陷,以致常有學習和社交困難。通常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與 上述并存的相關缺陷相互影響。智能障礙加重語言障礙,各種感覺、認知障礙、癲癇發作、學習困難等又加重智能障礙。
12腦癱治療原則
1、早發現、早治療。越早越好,不僅能促進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還可防止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畸形等繼發癥,減輕致殘率。
2、家長參與康復療法。腦癱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僅靠治療師每天1-2小時的訓練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為保證患者得到切實有效的治療,必須讓家長學會并參與部分常用的康復方法。
3、康復、教育與游戲玩耍相結合。小兒時期是成長發育和接受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互相結合有助于身心潛能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藥物療法
口服或注射有關藥物:腦神經營養藥、肌肉松弛藥、活血藥等。
1、筑和修復腦組織(細胞)的藥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膽堿、腦磷脂、鞘磷脂等),每次0.1g/1片,每日三次,能修復因外傷、出血、缺氧造成的腦細胞膜損害,保護神經細胞,加快神經興奮傳導,改善學習與記憶功能
2、進腦細胞DNA合成,促進腦細胞對氧的利用率,改善腦細胞能量代謝,增強腦功能,供給腦組織修復再生所需的各種氨基酸,調節腦神經活動的藥物;如古立西(腦酶水解片),每次1-2片,每日三次;螺旋藻片(膠囊)每次1-2片每日三次。
3、充多種維生素,如21-金維他,每次1片,每日1-2次。
4、條件的醫院的可交替選擇如下注射針劑(作用與片劑一樣):腦活素,腦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膽堿等。
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
是治療痙攣性腦癱的一種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醫生創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因為大腦皮質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后,不能控制下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某些神經纖維是造成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術就是運用現代電生理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尋找出并切除這些神經纖維,令過分活躍的反射弧回復穩定,改善痙攣。成功率大約在50-80%。手術后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和肌力平衡協調訓練。該手術的適應癥是年齡5-7歲,單純性痙攣性腦癱,智力基本正常,肌張力3級以上,有一定的控制運動能力,同時沒有肌張力低下、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肉攣縮等情況。
中醫藥療法
1、刺療法(肌張力高的腦癱慎用);
2、按摩療法;
3、藥療法。
家庭康復訓練
1、持正確姿態,當患兒有了較好的軀干控制能力與進食能力時,可以系統開始語言訓練,交談時要與患兒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過高會使患兒全身過度伸展不利于發音。
2、加說話和活動的量,父母不要因為與患兒說話得不到回應就喪失信心,應利用各種機會跟患兒說話;做游戲時與患兒一起已經進行呼吸和發聲訓練,寓教于樂引起患兒對訓練的興趣。
3、勵患兒說話,應多表揚鼓勵患兒發聲的積極性,幫助患兒樹立說話的信心;當患兒發聲時要立即回應多啟發他表達想說的話,千萬不要批評和指責患兒。
4、育要持之以恒,語言的矯治和訓練是長期而艱苦的,家長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才能給有語言障礙的腦癱兒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5、患兒不過分保護,不憐憫不放棄,不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多鼓勵患兒中心參加游戲和活動。
現代醫學治療方法
1.手術
2.矯形器
3.水、電、光、聲療法
4.語言、交流的治療
5.運動功能的治療
6.ADL訓練
腦癱患兒的心理治療
(1)傾聽和理解也是腦癱患兒的心理治療。醫師只有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科學的好奇心時才能做到耐心地聽、注意地聽。所謂理解是指要站在患者的立場上來看待所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患者的內心體驗,對自己困難所持的態度,還有那些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言外之意”等。通過深入的交談,如能發現心理障礙的促發和影響療效的因素(尤其是心理社會方面的),這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真誠的理解則可以幫助患者接受患病的這一事實,在此基礎上共同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
(2)安慰、鼓勵和保證是腦癱患兒的心理治療。安慰要做到真誠才起作用。不要讓患者感到是敷衍和禮儀性的;也不要言過其實,讓患者感到虛偽或有被疏遠和冷落、凄涼之感。鼓勵和保證要做到實事求是,首先要接受康復治療尚有許多困難這一事實,但又要有勇氣和疾病作斗爭。研究康復治療及療效情況,盡量改善生活質量。保證不能過頭,不能實現的保證有時會給患者造成無望感。
13腦癱生活訓練
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根據日本康復醫學會總會的意見,狹義的ADL是指人們在家庭生活中進行自身照顧活動,如進食、更衣、整容、入廁和入浴;以及移動活動如床上改變體位,床椅間轉移,步行等。廣義的ADL還包括與ADL相關的一些活動、如家務活動、交通工具運用等。
人們在ADL中,均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動作,如移動體位,獨坐,坐著進行上肢和手的活動、站立、行走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在進行運動康復時,促使上述運動功能的恢復,也需同時進行ADL訓練,ADL訓練使患者在現實生活環境里,把學到的上述各種動作結合起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既能使兩者的康復療效相互促進,也使患者最終達到生活自理目的。當前,ADL訓練已列為康復醫學的重要目標。對腦癱患兒的康復也不應忽視ADL訓練。
14腦癱預防措施
腦癱是由于患兒在出生前、出生后或嬰兒期,控制運動的小部分腦組織受到損害,導致肌肉控制失調引起的身體運動困難和體位不正常。
由于肌肉變得僵硬或松軟,無法完成正常兒童應有的隨意、正常的動作,同時還可能伴有智力、視力、語言、學習等障礙。腦癱不管是對孩子本身還是家庭,影響都是很大,所以對于腦癱預防是關鍵。
懷孕前
健康狀況不好時不要懷孕。
懷孕前對婦女進行風疹免疫。
懷孕后
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注意排除難產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應積極治療。
保證營養,防止早產。
避免不必要的服藥。
按預產期選擇好產院,有準備地進行安全分娩。
嬰兒出生后
重點保護未成熟兒、窒息、重癥黃疸嬰兒,并進行必要的處理;如吸氧、進保溫箱等。腦損傷兒應建卡隨訪,定期篩查。
鼓勵母乳喂養,為嬰兒進行-=三聯疫苗、脊髓灰質炎、風疹或結核的免疫接種。
教育家長識別腦膜炎的早期癥狀,如發熱、頸硬、嗜睡等,一旦發現,及時治療。
發燒病兒要脫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飲水,及時治療。
教育家長要注意為腹瀉兒童補水,如果腹瀉持續2天不止,要去醫院。
對運動發育落后,姿勢異常,哺乳不良,驚叫不睡,肌肉過軟或過硬者,應注意腦部病變。
15腦癱注意事項
用藥
(1)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兩種以上藥物同時服用,彼此可產生相互作用,有時可使其中一種藥物降低藥效或引起不良反應。如青霉素類和四環素族合用,其抗菌效力不及單獨使用。土霉素等腸道殺菌藥與整腸生同時服用,會使整腸生失效,因為整腸生是一種雙歧桿菌制劑,可調節腸道菌叢失調。因此若要一次同服數種藥物時,應經醫生或藥劑師指導,以免因藥物的相互作用而失效。
(2)掌握用藥劑量:用藥一定要按劑量,超量服用可產生不良反應,甚至可引起死亡。如老年人和小孩不注意退燒藥物的劑量,可因出汗過多而使體溫驟降,引起虛脫。
(3)注意服藥方法:服藥除了要注意時間、次數外,尚須注意方法。絕大多數藥物是采取吞服的,但有些藥物如酵母片則宜嚼碎后吞服。又如硝酸甘油片宜舌下含服,這樣可以不通過肝臟的破壞而保證藥效。首先在明確診斷之前,最好不要隨便用藥。癥狀往往是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隨便用藥會掩蓋癥狀,造成診斷困難,甚至誤診。
飲食禁忌
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小兒腦癱的身體各方面都無法與常人相比,在飲食上也要與常人有一定的區別,良好的飲食對治療有著不錯的輔助效果,而不當的飲食會導致小兒腦癱的病情更加嚴重,出現一些嚴重的。
1、不要吃油炸、辣、油膩、辛熱、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難消化的食物,因小兒體質多熱,再食油炸等辛熱食品易引起熱病。
2、不宜濫食溫補,因小兒為純陽之體,只宜滋養清潤食物。
3、不要過多食糖,因口腔內的細菌會使糖發酵,易患蛀齒而影響食欲。
4、不要偏食,因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
5、不要過多食用姜、蔥、味精、胡椒、酒等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