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一種小兒常見疾病,指原來排便習慣的改變,排便次數的增多,糞便稀薄或含有膿血。小兒腹瀉是常有的事情,也沒有特效藥,主要是腸胃尚未健全,尤其6個月內的腹瀉不用太擔心,多數情況用調理的方法而不是藥物治療,少讓寶寶受罪,也避免治療不當造成的遷延性腹瀉,80%的寶寶嚴重腹瀉是錯誤用藥造成的,各位家長求醫時一定要注意為什么用藥。6個月以后的寶寶患秋季腹瀉的可能性增加,感冒、發熱、腹瀉癥狀同時出現要特別注意。
(一)繼續飲食很重要
很多家長認為小兒腹瀉,餓幾頓就好了,這不正確。特別是在腹瀉大量丟失水分的情況下,會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進食太少,患者處于饑餓狀態,會增加腸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瀉。所以腹瀉時,不必禁食,應該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等。只要孩子能吃,精神好,給予適當的飲食,即使腹瀉次數多一些,也會逐漸好起來的。
(二)要注意預防脫水
小兒腹瀉的嚴重后果是可導致水分和電解質的大量丟失,發生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所以對腹瀉的患兒要多補充水和電解質,以預防脫水的發生。可以給予米湯或水500ml加細鹽1。75克(一個啤酒瓶蓋的量)隨時飲用。給孩子喂口服補液鹽水應該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約4~6小時即能糾正脫水。如果孩子對口服補液不耐受,或腹瀉程度加重,就應帶孩子看兒科醫生,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三)及時去醫院就診
小兒腹瀉不能夠大意,一旦出現腹瀉癥狀,應該及時的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治療腹瀉。
(四)不應該急于止瀉
有些家長看到寶寶腹瀉不止,要求醫生把腹瀉止住或自己到藥店買止瀉藥給寶寶服用,結果不但患兒的腹瀉無好轉,還可能加重其病情。其實腹瀉是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有利于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排出體外。因此,治療小兒腹瀉時家長不應急于止瀉,尤其不能使用抑制腸蠕動的藥物易蒙停等。
食物過敏所致的嬰兒腹瀉多在4~5個月添加輔食的時候出現。但也可在1~3歲甚至更大年齡的孩子中存在。大便可以是稀粘黃色或黃綠色,也可以帶有血絲樣紅色便,后者大便常規有多數紅細胞白細胞,常被診斷為痢疾、腸炎。小兒腹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各種并發癥,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家長朋友一定要引起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