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每天通常要排便一次,極少一部分要每日排便二到三次。但如果每天排便多余三次,甚至五六次,那就是胃腸道生病了。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拉稀。拉稀也被稱為腹瀉,所指的是平日的排便次數過多,排除的糞便異常稀薄,含有大量的水分,有些甚至含大量的未消化食物等。
拉稀通常會伴有大小便失禁、肛周不適以及急迫感等癥狀的出現。患有拉稀,很多人急忙想用藥物進行治療,藥物療法固然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進行一下論述,分別簡單介紹下治療應用于拉稀的藥物。
用藥物療法治療拉稀。
1、止瀉藥。止瀉藥主要用于非感染性的一般拉稀,但由于劇烈而持久的拉稀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因此在對因治療的同時,也可適當使用止瀉藥。
通過影響腸道運動而止瀉的藥對局限性腸炎、潰瘍性腸炎、放射病引起的慢性拉稀亦有效,其止瀉作用強而迅速。主要作用于腸壁,直接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抑制腸蠕動,從而達到減少排便次數的目的。但必須注意的是,1歲以下嬰兒、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應慎用,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偽膜性腸炎者禁用。
2、解痙止痛。有選擇性解除痙攣的作用,并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治療感染性休克,常用于胃腸絞痛。青光眼、腦出血者禁用。
3、調節腸道菌群藥。多為一些人體正常菌群中的有益菌的活菌制劑。可用于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腸道菌群失調、急性菌痢等。應用后能大量補充腸道內正常菌群的數量,并能促進其增殖,以糾正菌群失調,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不能與抗菌藥物同服,應間隔半小時以上。
4、口服補液鹽。因為拉稀使體內營養物質、水分及電解質大量丟失,可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拉稀病人應使用口服補液鹽或使用靜脈補液療法。服用口服補液鹽可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可以治療和預防各種拉稀引起的脫水或電解質紊亂。相對于靜脈輸液,日服補液鹽具有簡便易行的優點,其療效不亞于靜脈點滴補液,值得推廣使用。
5、吸附藥及胃腸道粘膜保護藥
這些藥物口服到大腸后,可通過吸附或收斂作用減少腸內容物對腸壁的刺激,或形成保護膜,減少腸粘膜滲出而發揮止瀉作用。有的也吸收大便中水分,使糞便稍成形。藥物本身無殺菌、抗毒作用。因其作用不強,對嚴重拉稀療效稍差。常用于治療消化不良、急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引起的拉稀。
在拉稀服藥治療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一些事項。上述五大類藥物宜空腹服用,如在服用上述藥物的同時需要服用其他藥物,比如患者還有其他的方面的疾病,則應間隔一段時間,等到拉稀的藥物發揮效果之后,在服用其他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