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病也叫骨關節炎,該病可從20歲開始發病,但大多數無癥狀,一般不易發現。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見。
該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侵害,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需對骨關節炎的致病因素多加了解,提早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以下是相關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骨關節炎的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認為主要與年齡增長和肥胖有關。另外可能與關節過量活動(如關節經常劇烈活動)、關節外傷、遺傳、骨內高壓、骨質疏松、代謝及內分泌異常有關。年齡增長及肥胖引起關節退變,這種退變就像老年人皮膚變皺一樣,是一種自然衰老的表現。
退變首先發生在軟骨,使軟骨成分發生改變,從而使軟骨彈性降低甚至消失,承重軟骨面從正常的光滑狀態變為破棉絮狀,軟骨下骨露出,由于不斷摩擦,骨面變得很光滑,呈象牙樣骨,而非承重軟骨面出現修復,新骨形成,在關節緣形成骨刺。
另外疾病的整個過程還涉及韌帶、關節囊、滑膜及關節周圍肌肉,最終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喪失。
一般認為本病病因是老年性組織變性及慢性損傷;經常提重物、彎腰工作、姿勢不良等都是致病因素。老年人的軟骨細胞變大,含有較多的溶酶體,無細胞分裂,基質內的蛋白粘多糖含水量減少,蛋白質含量增加,這些變化使老年人軟骨的彈性減少。
骨關節炎的病理
骨關節炎常累及操作多、負重大的關節,初期為單發,晚期為多發。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變性和消失,以及關節邊緣韌帶附著處和軟骨下骨質反應性增生形成骨贅,并由此引起關節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礙。
早期病變為軟骨變性,最初軟骨基質內水分增加,軟骨細胞增殖活躍,隨之可見軟骨細胞壞死及軟骨基質破壞。
從動物實驗性骨關節炎觀察到,上述病變發生之前先有軟骨下的骨小梁微骨折,軟骨下的骨質為松質骨,它對應力的抵抗能力只是皮質骨的1/10,微骨折吸收了應力,保護了關節面,但反復微骨折愈合后產生骨硬化,繼之而來的是關節軟骨的一系列病變。
軟骨細胞損傷之后,就不能產生正常的軟骨基質,同時又可釋放出破壞性酶,使病變發展。軟骨變色、軟化、脫落,骨面暴露并且硬化。軟骨邊緣、關節囊和韌帶附著處有保護性新骨增生,產生骨刺和骨贅。骨刺或骨贅脫落即成關節內游離體(關節鼠)。晚期滑膜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