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雖然和病原菌有聯系,但不同的病原菌引起腹瀉癥狀是不同的。認清各種腹瀉的不同特征,有利于對癥施治。
從腹瀉癥狀之大便的性狀區別腹瀉
膿血相兼的腹瀉
主要見于痢疾桿菌有侵入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的能力,并能破壞細胞的屏障,吸引白細胞向炎癥部位聚集、滲出,繼而使更多的痢疾桿菌在黏膜上皮細胞內定居,引起腸黏膜更嚴重的病變,使結腸黏膜發生潰瘍、脫落、出血。這些脫落的膿血與腸道內的糞質一起排出,形成典型的黏液膿血相兼的痢疾樣大便。
水樣便腹瀉
多見于各種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可產生腸毒素,這類毒素可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膜上的酶系統,引起一系列酶反應,不但可抑制腸黏膜細胞對腸腔內水和鈉的吸收,還能促進腸液與氯離子的分泌,導致大量水分從腸道內排出。
米泔樣大便的腹瀉。最典型的腸毒素性腹瀉,霍亂弧菌喜歡小腸中的堿性環境,它們進入小腸后,會在小腸黏膜上迅速大量繁殖,并產生大量腸毒素,抑制腸道的再吸收,促進腸液的過度分泌及胃腸道的排空蠕動。由于霍亂的腹瀉量大,致使膽汁分泌減少或停止,加上腸液的稀釋,使原來被膽色素染成黃色的大便變成清水樣或淘米水樣的大便。所以,人們形容典型的霍亂大便是米泔樣大便。
血水樣大便的腹瀉
一些細菌引起的腹瀉表現為血水樣大便有些細菌,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可直接引起腸黏膜上皮細胞壞死以及腸黏膜充血、水腫和出血。還有些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兼有侵入腸黏膜和產生腸毒素的兩種致病能力。
從腹瀉癥狀之腹瀉的量次區別腹瀉
霍亂的腹瀉是最嚴重的
如上所述,霍亂弧菌會黏附于小腸黏膜上迅速大量繁殖。人的小腸總長度約有6米。這么長的腸腔同時分泌腸液,產生腹瀉,可有大量液體從腸道傾瀉而出。病人每天大便排出量為4000~6000毫升,重型病人每天大便排出量可達18000毫升。
其他細菌腸毒素
引起的腹瀉可就輕多了。因為其他細菌多是在食物上生長繁殖,同時產生毒素,人進食了含有細菌及其毒素的食物后發病。但這些細菌很少像霍亂弧菌那樣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并同時產生毒素。
痢疾桿菌主要侵犯結腸
且以乙狀結腸和直腸為主,其病變的總長度不過50~70厘米。人的直腸壁內有脹滿感覺感受器,該部位的炎癥病變可對該感受器產生刺激,使人總有便意。有人形容痢疾的腹瀉情況是:“十分鐘一次,一次十分鐘。”意思是痢疾腹瀉的次數頻繁,每次總有便不凈、排不完的感覺而不愿結束排便,但每次排出的大便量并不多。醫學上稱這種感覺為“里急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