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身治療
藥物治療應遵循早期、聯合、規律、適量、全程的原則。近年采用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等抗結核藥物聯合治療,將療程縮短為6~9個月,取得好的療效。常用抗結核藥物如下:
(1)利福平
對結核桿菌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其作用似異煙肼,較鏈霉素、乙胺丁醇強,與其他抗結核藥物無交叉耐藥,常與異煙肼、乙胺丁醇聯合使用,可加強并延遲耐藥的產生。口服吸收達90%~95%,半衰期長達2~5h,有效血清濃度維持6h。450~600mg/d,早飯前頓服,便于吸收。不良反應輕,主要是對肝臟的損害,對孕婦有引起胎兒畸形的潛在可能性,故妊娠早期忌用。
利福定的作用、效果及不良反應與利福平相似,劑量150~200mg/d,早飯前頓服。與利福平有交叉耐藥性。孕婦同樣忌用。
(2)異煙肼
對結核桿菌殺菌作用強,用量較小,口服不良反應小,價廉,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抗結核藥物,與其他抗結核藥物合用可減少耐藥性的產生,并有協同作用,提高療效。300mg/d。頓服。
(3)鏈霉素
肌內注射,1次/d,單用鏈霉素易產生耐藥性,多與其他抗結核藥物聯合使用。長期使用會出現眩暈、口麻、四肢麻木感、耳鳴,嚴重者可出現耳聾等不良反應。老年婦女慎用。
(4)乙胺丁醇
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與其他抗結核藥物無交叉耐藥性,聯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延緩耐藥性的產生,口服吸收約80%。劑量0.5~0.75g/d。主要不良反應為球后視神經炎,發生率為0.8%,大劑量時易發生,停藥后多能恢復。
(5)吡嗪酰胺
劑量1.5g/d,分3次口服。毒性大,易產生耐藥性,抑菌作用不及鏈霉素。但對細胞內緩慢生長的結核菌有效,與其他抗結核藥物聯合使用,可以縮短療程。
目前推行的短療程的治療方案
①每天鏈霉素、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聯合應用2個月,后4個月連續應用異煙肼、利福平。
②每天鏈霉素、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聯合應用2個月,然后每周3次服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連續應用6個月。
③每天鏈霉素、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口服,連續應用2個月,然后每周3次給異煙肼、利福平,連續應用4個月。包括全身支持療法和抗結核藥物治療。抗結核藥物治療如鏈霉素、異煙肼及對氨基水楊酸有效,其中可以合用二藥或三藥。鏈霉素肌注0.5g,2次/d,持續2~3個月后,可1周注射2~3 次,總量根據病情而定,最少為30g。異煙肼口服100mg,3次/d,可用1年。對氨基水楊酸用量為8~12g/d,分4次服。
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
2.局部治療
局部保持干燥、清潔、盡可能避免繼發其他病原體感染;估計病變一次可切除盡者,應在全身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做局部病灶切除。
3.手術治療
必要時施行切除術。
(1)手術時機及準備
一般術前采用抗結核藥物1~2個月,以避免手術時感染擴散。由于生殖器結核所致的粘連常廣泛而緊密,術前應口服腸道消毒藥物并作清潔灌腸。
(2)手術后用藥
一般病人在術前已用過1個療程和化療。術時如將子宮及雙側附件全部切除,除有肺或其他臟器結核尚需繼續給抗結核藥物治療外,一般術后可再給藥物治療1個月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