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的病因很多,細菌和病毒感染是嬰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小兒通過產道時,吞咽病原微生物或接觸污染的手都可引起感染,尤其是在病毒流行期。醫院的嬰兒室過于擁擠可能引起感染性腹瀉的爆發。衛生條件差,居住條件太擁擠的貧窮家庭更容易發生嬰兒腹瀉,感染性腹瀉在幼兒園也很常見。
癥狀和診斷
感染可引起突發的腹瀉、嘔吐、血便、發熱、食欲不振和乏力,腹瀉常伴脫水。輕度脫水,患兒僅有口唇干燥;中度脫水,患兒皮膚彈性差,眼眶和前囟凹陷;重度脫水,病情進展快,常出現血壓明顯降低(休克),嚴重威脅生命。
腹瀉導致水和電解質丟失,如鈉和鉀,患兒出現嗜睡、煩躁,甚至出現心律失常或顱內出血。
細菌性腹瀉患兒血電解質水平和白細胞計數高。要確診腹瀉的病原體,可作大便鏡檢或大便標本培養。
治療
嬰兒腹瀉的治療,首先最重要的是補充腹瀉和嘔吐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如果病情嚴重,應在醫院靜脈輸液或口服含電解質的補液鹽。與患兒接觸后應認真洗手,這對切斷傳播途徑是非常重要的。
為避免營養不良和維持母乳的分泌,應繼續母乳喂養。脫水糾正后,如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應給予脫乳糖的配方奶,幾天以后逐漸給予普通的配方奶。如果腹瀉反復,脫乳糖配方奶可持續喂養幾周。
雖然急性感染性腹瀉常為細菌感染引起,但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療,因為感染一般比較輕,有時需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蔓延。由于使用止瀉藥不利于感染性病原體隨大便排出,對嬰兒有害,一般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