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結核病對于女性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脅,我們都希望可以徹底的遠離該疾病的困擾,如果婦科結核病不能及時的治療,疾病很可能會惡性發展,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傷害,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該疾病的治療用藥。
(一)治療
1.一般治療
增強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對治療有一定的幫助。活動性結核患者,應臥床休息,至少休息3個月。當病變得到控制后,可從事部分較輕工作,但需注意勞逸結合,加強營養,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2.藥物治療
抗結核藥物應用是治療結核的重要措施。
(1)常用的抗結核藥物:理想的抗結核藥物具有殺菌、滅菌或較強的抑菌作用,毒性低,不良反應小,不易產生耐藥菌株,價格低廉,使用方便,藥源充足;經口服或注射后藥物能在血液中達到有效濃度,并能滲入吞噬細胞、腹膜腔或腦脊液內,療效迅速而持久。
目前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分為4類
①對細胞內外菌體效力相仿者,如利福平、異煙肼、乙硫異煙胺和環絲氨酸等;②細胞外作用占優勢者,如鏈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和紫霉素等;③細胞內作用占優勢者,如吡嗪酰胺;④抑菌藥物,如對氨基水楊酸鈉、乙胺丁醇和氨硫脲等。
鏈霉素、異煙肼和對氨基水楊酸鈉稱為第一線藥物;其他各藥稱為第二線藥物。臨床上一般首先選用第一線藥物,在第一線藥物產生耐藥菌株或因毒性反應患者不能耐受時則可換用1~2種第二線藥物。
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如下
①異煙肼(isoniazid,INH,H)
又名雷米封(rimifon)。具有殺菌力強、可以口服、副反應小、價格低廉等優點。結核桿菌對本藥的敏感性很易消失,故多與其他抗結核藥物聯合使用。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結核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并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口服后吸收快,滲入組織殺滅細胞內外的代謝活躍或靜止的結核菌,局部病灶中藥物濃度亦相當高。劑量:成人口服1次0.1~0.3g,0.2~0.6g/d;靜脈用藥 1次0.3~0.6g,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等滲氯化鈉注射液20~40ml緩慢靜注。
或加入250~500ml液體中靜滴;局部(子宮腔內、子宮直腸窩或炎性包塊內)用藥1次50~200mg;也可1天1次0.3g頓服或1周2次,1次0.6~0.8g服用,以提高療效并減少副反應。本藥常規劑量很少發生不良反應,大劑量或長期使用時可見周圍神經炎、中樞神經系統中毒(興奮或抑制)、肝臟損害(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等。異煙肼急性中毒時可用大劑量維生素B6對抗。用藥期間注意定期檢查肝功能。肝功能不良、有精神病和癲癇史者慎用。本品可加強香豆素類抗血凝藥、某些抗癲癇藥、降壓藥、抗膽堿藥、三環抗抑郁藥等的作用,合用時需注意。抗酸藥尤其是氫氧化鋁可抑制本品的吸收,不宜同時服用。
②利福平(rifampin,RFP,R)
為利副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是廣譜抗生素。其殺滅結核菌的機制在于抑制菌體的RNA聚合酶,阻礙 mRNA合成。對細胞內、外代謝旺盛及偶爾繁殖的結核菌均有作用,常與異煙肼聯合應用。劑量:成人1次/d,空腹口服0.45~0.6g。本藥不良反應輕微,除消化道不適、流感綜合征外,偶有短暫性肝功能損害。與INH、PAS聯合使用可加強肝毒性。用藥期間檢查肝功能。肝功能不良者慎用。長期服用本品可降低口服避孕藥的作用而導致避孕失敗。服藥后尿、唾液、汗液等排泄物可呈橘紅色。
③鏈霉素(streptomycin,SM,S)
為廣譜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對結核菌有殺菌作用。其作用機制在于干擾結核菌的酶活性,阻礙蛋白合成。對細胞內的結核菌作用較小。劑量:成人0.75~1.0g/d,1次或分2次肌內注射,50歲以上或腎功能減退者用0.5~0.75g。間歇療法每周2次,每次肌內注射1g。本藥毒副作用較大,主要為第8對腦神經損害,表現為眩暈、耳鳴、耳聾等,嚴重者應及時停藥;對腎臟有輕度損害,可引起蛋白尿和管型尿,一般停藥后可恢復,腎功能嚴重減損者不宜使用;其他過敏反應有皮疹、剝脫性皮炎和藥物熱等,過敏性休克較少見。單獨用藥易產生耐藥性。
④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Z)
能殺滅吞噬細胞內酸性環境中的結核菌。劑量:35mg/(kg·d),分3~4次口服。不良反應偶見高尿酸血癥、關節痛、胃腸不適和肝損害等。
⑤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E)
對結核菌有抑菌作用,與其他抗結核藥物聯用時可延緩細菌對其他藥物產生耐藥性。劑量:0.25g/次,0.5~0.75g/d;也可開始25mg/(kg·d),分2~3次口服,8周后減量為15mg/(kg·d),分2次給予;長期聯合用藥方案中,可1周2次,每次50mg/kg。不良反應甚少為其優點,偶有胃腸不適。劑量過大或長期服用時可引起球后神經炎、視力減退、視野縮小和中心盲點等,一旦停藥多能緩慢恢復。與RFP合用有加強視力損害可能。糖尿病患者須在血糖控制基礎上方可使用,已發生糖尿病性眼底病變者慎用本品。
⑥對氨基水楊酸鈉(sodium paraaminosalicylate,PAS,P)
為抑菌藥物。其作用機制可能在結核菌葉酸的合成過程中與對氨苯甲酸(PABA)競爭,影響結核菌的代謝。與鏈霉素、異煙肼或其他抗結核藥聯用可延緩對其他藥物發生的耐藥性。劑量:成人8~12g/d,每次2~3g口服;靜脈用藥4~12g/d(從小劑量開始),以等滲氯化鈉或5%葡萄糖液溶解后避光靜滴,5h內滴完,1個月后仍改為口服。不良反應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腹瀉等,飯后服用或與碳酸氫鈉同服可減輕癥狀。忌與水楊酸類同服,以免胃腸道反應加重和導致胃潰瘍。肝腎功能減退者慎用。能干擾RFP的吸收,兩者同用時給藥時間最好間隔6~8h。
(2)化療方案
了解抗結核藥物的作用機制并結合藥物的副作用是選擇聯合化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①長程標準化療
采用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三聯治療,療程1.5~2年。治愈標準為病變吸收,處于穩定而不再復發。但因療程長,部分病人由于癥狀消失而不再堅持正規用藥導致治療不徹底,常是誘發耐藥變異菌株的原因。
治療方案為開始2個月每天用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以后10個月用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 (PAS)(2SHP/10HP),或2個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3個月每周用鏈霉素(SM)2次,每天用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7個月用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 (2SHP/3S2HP/7HP)。
②短程方案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研究了抗結核藥物短程方案,與長程標準方案對照,證明減少用藥時間和藥量同樣可達到治愈效果。近年來傾向于短程化療方案,以達到療效高、毒性低和價格低廉的目的。
A.短程治療要求
a.必須含兩種或兩種以上殺菌劑。
b.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為基礎,并貫穿療程始末。
c.不加抑菌劑,但乙胺丁醇(EMB)例外,含有EMB時療程應9個月。
B.治療方案有
a.前2個月每天口服鏈霉素(SM)、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然后每天用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乙胺丁醇(EMB)4個月(2SHRZ/4HRE)。
b.每天用鏈霉素(SM)、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2個月,然后6個月每周3次口服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和乙胺丁醇(EMB) (2SHRZ/6H3R3E3)。
c.每天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2個月,然后每周2次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2個月,再每周2次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5個月(2SHR/2S2H2/5S2H2)。
d.每天給予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治療2個月,以后4~6個月用氨硫脲(T)和異煙肼(INH)(2SHRZ/4~6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