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腹瀉輕者大便每天可10次以下,黃綠色,帶少量粘液,有酸臭,蛋花湯樣或薄糊狀,脫水癥狀(前囟,眼窩凹陷)不明顯。重的多數是腸道內感染所造成,大便每天多達10~20次或更多,黃綠色水樣帶粘液、伴嘔吐及發燒、脫水癥狀明顯,面色發灰,哭聲低弱,精神萎靡,體重銳減,尿少等,很快會出現水與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等嚴重癥狀。
(一)警惕體溫升高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且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于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于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愿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有些病原體引起的腹瀉不發燒,甚至還略低于正常體溫。需要警惕的是,腹瀉時或早于腹瀉出現的高燒(39℃以上),這是細菌毒素中毒的癥狀表現,要及時就診。
(二)警惕精神萎靡
一般輕癥腹瀉的患兒,是不會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癥狀的,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于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
(三)警惕血水樣便
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孩子腹瀉時,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出現血水樣便、膿樣便,每次便量較少,卻坐在便盆不愿起來,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彎曲性腹瀉或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醫。
(四)警惕長期脫水
如果孩子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
新生兒由于胃腸道的功能尚未完善,特別容易出現腹瀉的情況。新生兒腹瀉的原因可分為腸道內感染、腸道外感染和非感染性腹瀉三大類。腸道內感染主要發生在人工喂養或混合喂養的新生兒,由于奶具不潔而導致病從口入。最嚴重的要算新生兒流行性腹瀉了,它常常發生在醫院里的新生兒室,病菌經過母親產道時傳給新生兒,然后由醫護人員的手將細菌擴散開去。此病潛伏期短,癥狀重,開始時厭食、吐奶、腹脹,繼之腹瀉呈黃綠色水樣大便,有擊拍聲,腥氣奇臭,一天大便次數可達10次左右,很快出現脫水癥狀。其他像鼠傷寒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腺病毒等,都可引起新生兒腹瀉,嚴重者常常威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