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瀉簡介編輯本段
腹瀉簡介
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 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2腹瀉診斷編輯本段
腹瀉診斷
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癥狀、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例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
若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線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
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
反復多次查大便常規,病原學檢查,各種細菌培養、查阿米巴原蟲及病毒等。此外,專家認為還可以通過下列檢查來診斷慢性腹瀉:(字數限制,詳情參看)
1.指診。
2.乙狀結腸鏡檢查。
3.纖維腸鏡檢查。
4.鋇灌腸。
5.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有重要價值。
6.X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
7.B超、CT或MRI(核磁共振)
怎么通過糞便形狀來診斷腹瀉原因
[1](1)若糞便為灰白色,可能是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膽道梗阻,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
(2)若為黑色,在沒有進食動物血制品和黑色的食物、藥物的前提下,則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
(3)糞便為紅色則常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4)有柏油樣腥臭味的糞便常提示痢疾;
(5)淡黃色則提示脂肪消化不良;
(6)多泡沫、酸臭味一般多為糖消化不良;
(7)惡臭則為蛋白質消化不良以及腸道有害菌多。
(8)大便中還能直接看到寄生蟲或者蟲多為寄生蟲導致。
3腹瀉嬰兒腹瀉預防 編輯本段
腹瀉嬰兒腹瀉預防
嬰幼兒腹瀉是一種容易預防的疾病,根據腹瀉發生的原因,應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提倡母乳喂養:尤以出生后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幫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
按時添加輔食: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信紙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后,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后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注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要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另外人工喂養的兒童,可以在每天沖服的牛奶或者奶粉當中加入一些媽咪愛益生菌,每天攝入一些有益菌,不僅能夠扼制腸內有害菌群的產生,還能為腸內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造就健康腸道。還有就是“Mamiai”中含有的Bacillus subtilis(枯草桿菌),對乳糖分解有很好的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對牛奶或奶粉的消化,吸收。并且“Mamiai”中的有益菌能夠促進奶粉,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吸收。它含有必需營養素代謝以及生長發育所必要的維他命B1, B2, B6,能夠幫助孩子良好的成長發育。
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夏季衛生及護理:嬰幼兒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后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理。
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方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4腹瀉治療措施編輯本段
腹瀉治療措施
(一)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腹瀉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安腹止瀉湯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癥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癥治療 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癥治療后癥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松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 止瀉藥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藥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于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藥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藥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藥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后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 解痙止痛劑 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堿、普魯卡因等藥。
3. 鎮靜藥 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藥物。
5腹瀉危害編輯本段
腹瀉危害
1、腹瀉可使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產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還可能危及生命。
2、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
胃腸道作為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的癥狀。
3、能量供給不足
長期腹瀉的患者,通常會感到頭昏眼花,神疲乏力或不自主顫抖,甚至心慌氣短,冷汗淋漓,這些都是因為能量供給障礙而引起的。
4、維生素缺乏
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可能會導致皮膚頭發干燥,缺乏光澤,甚至脫落等現象;還可能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等。
5、貧血
由于消化吸收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如葉酸、維生素B12、鐵質等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口唇、指甲淡白無華,皮膚干燥,脫屑、神疲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動輒氣促等癥狀。
6、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
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癥容易擴散。
6腹瀉病因編輯本段
腹瀉病因
(一)急性腹瀉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3] 。
1. 食物中毒 由于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產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非炎癥性水瀉。
2. 腸道感染
(1)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lk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癥非腹瀉。
(2) 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癥性水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彎曲桿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胞菌可致結腸炎,產生膿血腹瀉。
(3) 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癥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癥、潰瘍和膿血腹瀉。
(4) 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后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5) 藥物引起的腹瀉:瀉藥、高滲性藥、擬膽堿能藥、抗菌藥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藥,在服藥期內不致腹瀉。
(二)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1. 腸道感染性疾病 :
① 慢性阿米巴痢疾;
② 慢性細菌性疾病;
③ 腸結核;
④ 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
⑤ 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癥 :
① 炎癥性腸病(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② 放射性腸炎;
③ 缺血性結腸炎;
④ 憩室炎;
⑤ 尿毒癥性腸炎。
3. 腫瘤
① 大腸癌;
② 結腸腺瘤病(息肉);
③ 小腸惡性淋巴瘤;
④ 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4. 小腸吸收不良
(1) 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2) 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1) 消化不良:
① 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瘺等;
② 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癥等;
③ 膽汁排出受阻
和結合膽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征)等。
2) 小腸吸收面減少:
① 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征);
② 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瘺道等。
3) 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系統性硬化癥等。
5. 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征、胃大部切除術后,迷走神經切斷后、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6. 藥源性腹瀉:
① 瀉藥如酚酞、番瀉葉等;
② 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
③ 降壓藥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④ 肝性腦病用藥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7腹瀉疾病檢查編輯本段
腹瀉疾病檢查
腹瀉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糞便檢查 糞便性狀呈糊狀,稀便或水樣,量多或具惡臭,糞便中不含黏液,膿血或僅含脂肪時,常提示為小腸性腹瀉或肝,膽,胰腺功能低下性腹瀉;如糞便量少,含黏液,膿血時則多提示為結腸性腹瀉;糞便中發現原蟲,寄生蟲或蟲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時,可提示為原蟲,寄生蟲性腹瀉;糞便培養可分離出多種致病菌,對診斷有重要價值,但應強調糞便取材要新鮮,送檢應及時,否則會影響診斷,此外,如一次培養陰性時,不能輕易否定感染性腹瀉,還應多次送糞便培養,有時會獲得陽性結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 如懷疑腹瀉是胰腺疾病所致時,應進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如試餐試驗(Lundh試驗),苯甲酰-酪氨酸-對氨基苯甲酸試驗(PABA試驗)及促胰泌素試驗等。
3.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纖維和糜蛋白酶含量測定:顯微鏡高倍視野下,脂肪球高達100個以上時(蘇丹Ⅲ染色法),可考慮脂肪吸收不良;糞便中含氮量增加時,考慮系糖類吸收不良;糞便中肌纖維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時,都提示小腸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試驗:小腸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減少。
(3)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小腸吸收功能障礙者,尿內放射性核素含量顯著低于正常。
4.呼氣試驗 多為14C-三酰甘油呼氣試驗,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標記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內呼出的14C標記的CO2減少,而糞中14C標記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來開展較多的13C呼氣試驗可觀察糖類的吸收情況,對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此外還有14C甘氨酸呼氣試驗等方法。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可了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對小腸吸收不良,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淋巴瘤,結腸癌等有重要診斷價值。
2.B超,CT或MRI檢查 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對腸道腫瘤性病變也可提供依據,因此,B超,CT及MRI檢查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3.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對回腸末端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其他潰瘍性病變以及大腸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息肉及癌腫,慢性血吸蟲腸病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4.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 對膽道及胰腺的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5.小腸鏡檢查 雖然小腸鏡檢查未能普遍開展(新型小腸鏡即將問世),但其對小腸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較重要診斷意義,小腸鏡直視下可觀察小腸黏膜的情況,活組織病理檢查可判斷微絨毛及腺體的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