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很多患者因為飲食不健康導致腹瀉,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腹瀉的病因介紹。
發病原因
1.急性腹瀉的病因
腸道感染,包括食物中毒在內,是引起急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可分為:
(1)細菌感染
①細菌性痢疾
起病較急,常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及里急后重感,可伴惡心與嘔吐。腹瀉特征為黏液膿血便,每天次數不等。顯微鏡下發現大便中含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大便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②沙門菌屬感染
多有不潔飲食史,常有腹脹、腹痛與腹瀉癥狀。大便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少有膿血,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沙門菌或傷寒桿菌等)。
③大腸埃希桿菌性腸炎
常有不潔飲食史。起病較急,可有畏冷、發熱及腹痛、腹瀉等癥狀,可伴有嘔吐。腹瀉多以水樣便為主,也可有黏液和膿血。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④小腸彎曲菌感染
癥狀一般較輕,表現為中上腹部疼痛伴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要表現,抗生素治療效好。
⑤小腸、結腸耶爾森菌感染
臨床表現與彎曲菌感染大致相似,腹瀉等癥狀常較輕。
⑥腸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以稀便為主,可伴有少量黏液膿血,大便培養可確立診斷。本病常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或外科大手術后發生。大便培養可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⑦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
現多認為與產氣莢膜桿菌或魏氏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有關。起病較急,腹痛、腹瀉等癥狀一般較重,腹痛較劇烈且可遍及全腹,可為持續性痛或陣發性加劇。早期腹瀉可為稀便或水樣便,每天10余次不等,繼而可帶血,重者大便可呈血水樣,常伴有畏冷、發熱、惡心與嘔吐等癥狀。本病以青少年多見。
⑧假膜性腸炎
系在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后發生,也可發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因腸道繼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該菌的毒素對腸黏膜有損傷作用。臨床特點為大便次數多,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糞便可有黏液膿血,甚至呈血水樣,有時可排出呈蛋花樣的假膜,常伴有發熱、心悸、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等全身中毒癥狀。大便作厭氧菌培養時可發現致病菌。甲硝唑、萬古霉素等治療有效。
⑨霍亂
系霍亂弧菌感染所致。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癥狀較輕,常為水樣瀉,每天數次不等,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重者大便次數更多,大便可呈米湯樣,患者常有發熱、脫水、低血壓等全身中毒表現。大便培養可找到致病菌。
(2)原蟲與寄生蟲感染
①阿米巴痢疾
起病一般較急,常有發熱、腹痛及腹瀉等癥狀,腹瀉每天數次至10余次,大便伴黏液膿血,有時大便呈暗紅或果醬樣,量較多,具惡臭。新鮮大便檢查如發現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確診。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有效。
②急性血吸蟲病
一般發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血吸蟲尾蚴者,常有畏寒、發熱、腹脹、咳嗽、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并不嚴重,每天3~5次不等,可為稀便或帶有黏液。末梢血中嗜酸性細胞增高。如果患者是反復多次感染,則常伴有肝脾腫大等表現。
③梨形鞭毛蟲感染
大便每天3~5次,多為稀水樣便或稀便,少有黏液。糞便中找到鞭毛蟲即可確診。甲硝唑治療效好。
④滴蟲感染
腸道滴蟲感染也可導致腹瀉,大便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為主,可帶黏液。
(3)病毒感染
多見于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腸道腺病毒感染,臨床癥狀一般較輕,可有腹痛、腹瀉等,腹瀉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
(4)真菌感染
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腸道可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形成而導致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輕者為稀軟便可伴黏液,每天數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蛋清樣表現;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膿血樣。糞便常規檢查找到或培養發現致病的真菌時可明確診斷。
(5)食物中毒
①進食了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嗜鹽桿菌或肉毒桿菌等污染了的食物后,可出現發熱、腹痛、嘔吐、腹瀉及脫水的癥狀,稱之為食物中毒。患者大便可呈稀便或水樣便,常伴有黏液,少數可有膿血。
②服用了毒蕈、河豚魚、較大的魚膽及其他有毒化學性毒物,如毒鼠藥、農藥等可發生腹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少有膿血,可伴有嘔吐、腹痛等癥狀。上述各種毒物除腹瀉外,尚有其各自的特殊癥狀。
(6)變態反應
如食物過敏(牛奶、魚、蝦、海鮮產品等)可引起腹痛、腹瀉;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腸蠕動增快而發生腹瀉。腹瀉特點常以稀水樣便為主,常伴有腹痛。
(7)藥物
多種藥物可導致腹瀉,如紅霉素、氫氧化鎂、新霉素、林可霉素、硫酸鎂、山梨醇、甘露醇、5-氟脲密啶、利舍平(利血平)、普萘洛爾(心得安)等,這些藥物導致腹瀉的機制不盡相同;某些化學物質如磷、砷、汞及酒精中毒等均可導致急性腹瀉。腹瀉常以稀便和水樣便為主,常無黏液膿血。
2.慢性腹瀉的病因
引起慢性腹瀉的病因甚多,一般而言,可分為以下七方面。臨床上因慢性腹瀉較多見,故對有關疾病的特征作簡要闡述,以資鑒別。
(1)腸道感染
是引起慢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
①細菌感染
A.慢性細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未徹底治愈可演變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礎上呈急性發作,表現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膿血,多有里急后重感,少數患者有左下腹疼痛。慢性菌痢時大便培養陽性率較低,一般只有15%~30%,故應反復多次培養始能發現致病菌。
B.腸結核
多見于青少年和壯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好發部位是回腸末端或右半結腸,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癥狀,常與便秘交替出現。腹瀉的特點是糞便呈糊狀或水樣,每天3~5次不等,重者可達10次以上,常伴有發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X線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②原蟲和寄生蟲感染
A.慢性阿米巴痢疾(亦稱慢生阿米巴腸炎)
大便每天3~5次,呈糊狀和稀水樣,可伴有黏液或血,典型的果醬樣大便在慢性者少見。病程可遷延數月、數年之久,病程中可反復急性發作,反復多次在新鮮糞便中常可發現阿米巴滋養體。
B.慢性血吸蟲病
慢性血吸蟲病者可發生腹瀉,每天3~5次不等,多為稀便,可伴有黏液或膿血,患者常有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表現。確診有賴于血清抗體測定及糞便或直腸黏膜活檢發現蟲卵。
C.梨形鞭毛蟲或腸滴蟲感染
慢性者每天大便數次不等,常為稀便或水樣便,有時伴黏液。糞便中發現梨形鞭毛蟲或滴蟲時可確診。
③慢性真菌性腸炎
常發生在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之后,亦易發生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表現為腹瀉,重者伴黏液或膿血,且可反復發作。大便中發現真菌即可確診。
(2)腸道非特異性炎癥或非感染性炎癥
①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多認為是自體免疫性疾病,近年來國內有增多的趨勢,好發于中青年。病變主要侵犯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也可侵犯右半結腸,可分為輕、重及暴發3型。以輕型最多見。輕者每天大便3~4次,重者可達10余次,糞便呈糊狀或稀便,常混有黏液膿血,重者僅排出黏液膿血而無糞質。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少數病例可有關節痛等腸外癥狀。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對診斷甚有幫助。本病在癥狀發作期,經過治療后一般可得到控制,使疾病處于緩解期,如未行維持治療則又可復發。
②Crohn病(克羅恩病)
也屬自體免疫性疾病,我國遠較歐美少見,好發于青壯年。病變可侵犯全消化道,但多見于回腸末端及其相鄰近的盲腸、升結腸,腹瀉的特點為每天大便3~6次不等,多為糊狀或稀便,少有黏液膿血;右下腹常有壓痛,有時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少數病人可有關節炎等腸外表現。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有助于診斷。本病也有癥狀發作與緩解的特點,疾病可遷延多年。
③慢性放射性腸炎
患宮頸癌或盆腔惡性腫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后數周或數月內如發生腹瀉,應考慮放射性腸炎的可能。主要表現為黏液血便,常伴里急后重,直腸局部有疼痛感。結腸鏡檢查時可見病變黏膜(放射治療后損害的黏膜)有充血、糜爛或呈滲血樣表現。本病可持續多年而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