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憂思日久,稟賦不足,年老體衰,大病初愈,調養失慎都可以導致脾胃虛弱證。在中醫中,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出生后,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后天之本”。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一、脾胃虛弱的類型:
1、脾氣虛:多因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日久,損傷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體虛弱。
2、脾陽虛: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氣下陷:中氣亦指脾氣。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于肺,以榮養其他臟腑,若脾虛中氣下陷,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癥。
4、脾不統血: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
二、西醫認為脾胃虛弱與生理變化有關。
例如中老年,牙齒松動、脫落,味覺減退;胃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彈性減低,蠕動變慢,食物在胃腸道中行進(消化)速度減慢,易于滯留;同時,胃腸道內的表面的枯膜逐漸變薄,消化腺也逐漸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對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這些生理的變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漸衰弱,消化功能下降,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
溫馨提示: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脾胃虛弱的發生與人們的飲食等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平時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而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另外,人們還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情緒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創傷;飯前少用腦,吃飯要專心,飯后稍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時經常在腹部戴一塊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貪涼露宿;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適當地作內養氣功,保健操和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