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大腸疾病。不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都會造成腹瀉。腹瀉患者的大便次數會明顯的增多,可能還會大便時有腹痛、下墜、里急后重、肛門灼痛等癥狀。影響腹瀉的原因有很多。
【常見病因】
1.細菌感染:人們在食用了被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氏菌等細菌污染的食品,或飲用了被細菌污染的飲料后就可能發生腸炎或菌痢,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嘔吐、里急后重、發熱等癥狀。
2.病毒感染:人體通過食物或其他途徑感染多種病毒后易引起病毒性腹瀉,如:感染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等病毒后,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癥狀。
3.食物中毒:是由于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攝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變質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傳染源,不潔手、餐具和帶菌蒼蠅是主要傳播途徑。
4.飲食貪涼:夏天,很多人喜歡吃冷食,喝涼啤酒,結果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加快,引起腹瀉;
5.消化不良:夏天飲食無規律、進食過多、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動力不足導致食物在胃內滯留,引起腹脹、腹瀉、惡心、嘔吐、返酸、燒心、噯氣(打嗝)等癥狀。
6.著涼腹瀉:夏季炎熱,人們喜歡呆在空調房內或開著空調睡覺,腹部很容易受涼,致使腸蠕動增加而導致腹瀉。
7.水土不服:因為出行者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而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全身及敏感的消化系統都會發生相應的反應和變化。
【誘發因素】
1.大腸惡變:大腸惡變多數發生在中年以后,位于左側結腸者常為環狀生長,伴有排便習慣改變。當惡變有糜爛、潰瘍、壞死時,可表現為腹瀉、血便和里急后重,尤其是惡變位于直腸者,主要表現為血便、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暢和里急后重。
2.克隆?。河址Q節段性腸炎,發病年齡主要在20-40歲,起病緩慢,以腹痛、腹瀉開始,逐漸加重,大便稀或水樣,常無膿血。病變腸段的炎癥、蠕動增加及繼發腸道吸收不良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多為間歇性發作,病程后期呈持續性。
3.潰瘍性結腸炎: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可急可緩,癥狀輕重不等,腹瀉系在炎癥刺激下,腸蠕動增加及腸腔內水、鈉吸收障礙所致。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重者排便次數頻繁,糞便多為糊狀,混有黏液、膿血。
4.腸息肉:腸息肉會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特別是便秘與腹瀉反復交替出現,更要引起警惕。
5.肝惡變:以腹瀉為首發癥狀的肝惡變并不少見。肝惡變患者的肝臟解毒功能下降,腸黏膜在有害化學物質的刺激下產生腸毒素,促使肥大細胞增殖,釋放組織胺,使腸黏膜變性水腫,通透性增加,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致大量水分排入腸腔,從而引起腹瀉。
此外,大多數大多人認為腹瀉是一種小毛病,毫不在意,到藥房買藥服用即可,根本不用去醫院檢查,但是實際上腹瀉對人體的危害還是不容小覷的,一方面表現為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另一方面體現在內分泌電解質絮亂上。腹瀉對患者朋友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