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不張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病因、肺不張程度和范圍、發生的時間以及并發癥的嚴重程度而異。發病較急的一側大葉肺不張,可有胸悶、氣急、呼吸困難、干咳等。當合并感染時,可引起患側胸痛,突發呼吸困難和發紺、咳嗽、喘鳴、咯血、膿痰、畏寒和發熱、心動過速、體溫升高、血壓下降,有時出現休克。緩慢發生的肺不張或小面積肺不張可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如一般發生的右肺中葉不張。
肺不張的癥狀表現如
胸部體格檢查示病變部位胸廓活動減弱或消失,氣管和心臟移向患側,叩診呈濁音至實音,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彌漫性微小肺不張可引起呼吸困難、呼吸淺速、低氧血癥,肺順應性降低,常常是成人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一種早期表現。胸部聽診可正常或聞及捻發音、干啰音、哮鳴音。肺不張范圍較大時,可有紫紺,病變區叩診濁音,呼吸音減低。吸氣時,如果有少量空氣進入肺不張區,可聽到干性或濕性啰音。
短期內形成的阻塞伴大面積的肺臟萎陷,特別是合并感染時,患側可有明顯的疼痛,突發呼吸困難,發紺,甚至出現血壓下降,心動過速,發熱,偶可引起休克,緩慢形成的肺不張可以沒有癥狀或只有輕微的癥狀,中葉綜合征多無癥狀,但常有劇烈的刺激性干咳。
一些臨床狀況可提示支氣管阻塞和肺不張的可能性,某些哮喘患兒若持續發作喘息,可發生肺不張,此時如有發熱,則提示診斷,變應性曲霉菌病伴黏液嵌塞主要見于哮喘患者,外科手術后48h出現發熱和心動過速(手術后肺炎)常由肺不張引起。
心臟手術后最易發生左下葉不張,胸壁疾病患者不能進行有效的咳嗽,是肺不張的易患因素,這種患者一旦出現呼吸系統癥狀,應考慮到肺不張的可能性,單根或多根肋骨骨折均可發生肺不張,特別是存在有慢性支氣管炎時。
繼發于支氣管肺癌的肺不張主要見于有吸煙史的中年或老年男性,常有慢性咳嗽史,這類情況常伴發感染,患者常有發熱,寒戰,胸痛及咳膿痰,反復少量咯血較具特征性,腫瘤向胸腔外轉移時可出現明顯的癥狀,支氣管腺瘤女性多于男性,發病年齡較支氣管肺癌小,呼吸道癥狀均無特異性,但多有咯血,偶爾患者可表現為類癌綜合征,提示有腫瘤的廣泛轉移。
溫馨提示
若病史中有肺結核,肺真菌感染,異物吸入或慢性哮喘,應注意有無支氣管狹窄,以前有胸部創傷史應注意排除有無未發現的支氣管裂傷和支氣管狹窄,繼發于支氣管結石的肺不張患者約有50%有咳出鈣化物質的歷史,患者常常未加以注意,需要醫生的提示,有的患者以為醫生不相信會咳出“石頭”,所以有意遺漏這段病史,支氣管結石的其他常見癥狀包括慢性咳嗽,喘息,反復咯血及反復的肺部感染,此外,在重癥監護病房的患者也易發生肺不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