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cholelitliasis)也稱膽石病,系指因膽汁郁積、膽道感染及膽固醇代謝失調等多種因素作用而在膽道系統內形成結石的病變??砂l生于膽囊、肝內膽管和膽總管,其種類和成分不完全相同。因代謝失調而形成的結石多為膽固醇結石,其好發部位多在膽囊內;因膽道感染、寄生蟲致膽道發生炎癥而形成的結石多為膽色素結石,其好發部位多在肝膽管內。膽石癥是引起膽道炎癥的原因之一,而膽道炎癥時,炎性滲出物、膽汁化學成分的改變等因素,均可促使膽石的形成或增大,兩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膽石癥在我國自然人群的發病率為1%-10%,故本病是我國常見多發病之一。本病極少發生于小兒,但也有新生兒發生膽囊結石的個案報道。20歲以后,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明顯地增高,到45歲發病達高峰,因此,其發病年齡以20-45歲最為多見。男女皆可發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為1:3-1:4。不同地區膽石癥的發病率有一定的差別,而且膽石病的種類也有差異。歐美等國家的膽石癥相當普遍,膽囊結石明顯高于膽管結石,而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尤其在農村,膽管結石較多見。近年來,膽囊結石的發病較膽管結石有明顯增多。在我國南方,膽管結石較多見,而北方和西北地區膽囊結石較多發。城市的膽囊結石發病率明顯高于農村。以往農村膽管結石的發病率較高,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衛生條件的改善,農村膽囊結石的發病率也有增高趨勢,膽石癥在我國急腹癥發病中約占第3位或第4位。此外,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城市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結石為68.3%,農村以膽紅素為主的混合結石占68%,而膽固醇為主的結石84%發生于膽囊,膽紅素為主的混合結石71%發生于肝膽管。
1、引起膽結石的病理因素
(1)膽固醇結石形成的可能因素:任何原因導致膽汁脂代謝障礙,均有可能引起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倌挲g:不論何種類型的結石在嬰幼兒幾乎未有見到,在青春期以前也極罕見,其結石隨年齡增長日益多見,尤其是在女性,高峰年齡在40-60歲。、
?、谛詣e:膽固醇結石在女性多見,可能與總膽汁酸鹽池減少及膽固醇飽和度增加有關。內源性雌激素及孕酮均對膽汁脂代謝以及對膽囊與腸平滑肌功能起明顯作用,特別是在月經及妊娠期。應用口服避孕藥(固醇類)與膽固醇結石明顯相關。
?、圻z傳及種族因素:膽固醇結石可集中發生于許多同一家族的成員并延續數代。在不同國家及文化的人群中發病率有所不同。
?、芊逝职Y:許多肥胖病人有高膽固醇結石發生率,同時有膽固醇超飽和的膽汁。
⑤飲食:由于在不同國家與民族間飲食習慣及食物種類的不同使膽結石及動脈硬化的發生率也有明顯差別。一般來說,進高熱量飲食者常增加膽固醇的分泌,合并高膽結石發生率。此外,飲食頻度及禁食時限均影響膽囊運動功能,可導致膽囊排空頻率及肝腸循環的膽汁酸鹽池增加或是引起膽汁在膽囊內滯留及肝腸循環緩慢導致有效膽汁酸鹽池縮小。有實驗證明膽囊排空頻率增加將會減少飲食造成的膽固醇結石。
?、匏幬镒饔茫河捎诟闻K是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激素及藥物的主要代謝及排泄處,因此許多藥物都可能對肝細胞分泌膽汁的成分有很大影響。有許多藥物如各種降脂藥包括消膽胺、安妥明、落酸、D一甲狀腺素等可直接影響到膽固醇及膽汁酸代謝,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有增加成石膽汁及膽固醇結石的發生率。
?、吣懩疫\動功能障礙:胃次全切術后影響膽囊運動功能造成膽汁的滯留有利于膽固醇沉淀及結石形成。
(2)膽色素結石形成的可能因素。
①感染:多年來人們認為膽道系統的感染與膽結石(尤其是色素性結石)的形成有關。臨床上我們常見到膽道蛔蟲癥與膽石形成的關系,許多色素石的核正常為蛔蟲尸體或蟲卵。
?、陲嬍骋蛩兀涸S多理論與實踐說明了飲食中過多的膽固醇攝入與膽石形成有關。低蛋白及低脂肪食者比高脂肪食者易患膽色素性結石,可能是通過改變膽汁成分尤其是膽汁酸成分而致。
?、鄹尾〖叭苎约膊。号R床實踐證實肝硬化特別是酒精中毒性者易于發生膽紅素鈣及碳酸鈣結石。溶血性貧血者,由于從膽囊上皮或肝細胞產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增加,使膽紅素酶性水解增加導致大量未結合膽紅素的產生于膽囊內,使黑色結石形成。
?、苣挲g與性別:根據臨床實踐所見,膽色素結石在兩性問發生率無明顯差異。其發生率似與年齡增長有關聯,即隨年齡增長其發生率亦增加,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菽懼瓬簦喝魏我鹉懙老到y膽汁滯留的原因均可有利于膽色素性結石的發生,例如手術性或炎癥性的膽管(肝內或外)的狹窄,Oddi氏括約肌功能障礙,乏特氏乳頭狹窄等均可使膽汁淤積,有利于發生感染及膽色素性結石形成。
⑥膽汁中粘度及出變化:根據一些研究結果證明膽色素結石者的膽囊及肝膽管內膽汁粘度及出值均較正常者為低,說明在非結合膽紅素與鈣結合形成膽紅素鈣時只是為成石提供必要的條件。
2、臨床表現
膽石癥的臨床表現取決于膽石發生的部位,有原發于膽囊、膽總管和肝內膽管,也有同時發生在膽囊與膽管,或同時發生在膽總管和肝膽管。
〈1〉膽囊結石
膽囊內的結石一般不產生絞痛,但由于胃腸道及膽道功能障礙,胃及膽囊排空延緩,間接影響胰腺的功能,可在中上腹或右上腹產生飽問感,有時胃部有灼熱、暖氣、吐酸及腹脹,在攝取油膩食物后更加顯著。有不少人認為,消化不良患者中,40%是由于膽道疾病所致。膽石癥伴有膽道感染時可有發熱、右上腹疼痛及膽囊部位的壓痛。膽囊多不腫大,不能觸及;如結石巨大或數多且粘著于增厚的膽囊底部位則可觸及;如結石伴有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右上腹可出現絞痛,亦可高熱、嘔吐、黃疽等。膽囊結石多不出現黃疽,若有黃疽,多由于炎癥波及奧狄氏括約肌及肝臟,使膽汁排泄不暢所致。有不少膽囊結石患者可無任何癥狀與體征,只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此稱無癥狀性結石。
〈2〉膽囊管結石
結石阻塞膽囊管時,除產生絞痛外,可引起膽囊膨脹。在慢性病例中,由于結石長期嵌頓于膽囊管,或膽囊管的短痕性狹窄,膽囊常極度膨脹,囊內充滿稀粘液(膽囊積液),右上腹可觸及腫大的膽囊。如伴有細菌感染,可產生膽囊積膿。由于膽囊內壓力增高,膽囊發炎或供血受阻,可引起膽囊壁壞疽與穿孔、膽囊周圍膿腫、彌漫性腹膜炎等嚴重并發癥。此時患者除表現劇烈絞痛外,常伴有高熱、腹脹、腹腔積液,水和電解質紊亂,腹肌緊張、腹膜刺激征等癥狀,由于膽液流入腹腔導致大量失水、內臟水腫,形成化膿性腹膜炎,患者極易出現休克,臨床需急癥處理。
〈3〉膽總管結石
膽總管內的結石可來自膽囊亦可原發于膽總管。膽石初入總膽管或由于擴張的總膽管移至壺腹部時,常產生絞痛,可伴有阻塞性黃疽。有時膽石可在膽總管下段與膽道口壺腹之間上下移動,發生間隙性梗阻及膽管炎。高膽總管梗阻引起急性阻塞性化膿性膽管炎時,則黃值加重、寒戰、高熱、白細胞升高,甚至出現血壓下降、誰妄昏迷等中毒性休克現象。當膽石移動位置或自膽道口壺腹排出時,黃疽及高熱癥狀可趨消退。膽管感染及梗阻可累及肝臟,并發肝炎、肝臟腫、肝靜脈血栓形成及膽汁性肝硬變,引起肝腫大、腹水、脾腫大及出血等癥狀。膽石嵌入膽道口壺腹時,表現持久性的黃疽且伴皮膚搔癢。除在持久性黃疽發生前常有絞痛外,通常不發生絞痛。由于慢性膽汁郁積及膽石并存的膽道感染,常引起梗阻性膽汁性肝硬變,臨床表現除明顯黃值外,還有腹脹、腹水、肝脾腫大、出血甚至昏迷等癥狀。此外,由于膽道口壺腹部梗阻,膽汁可返流至胰管而引起急慢性胰腺炎,表現左上腹痛,惡心嘔吐,便秘,黃疽及血清或尿淀粉酶升高等癥狀。
〈4〉肝內膽管結石
肝內膽管結石是指肝內膽管系統內的結石,多數伴有總膽管結石。結石可原發于肝內,并可繼發于膽總管或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管狹窄部位。膽石可散在于左右肝葉的各級膽管內或尚限于肝內一處或數處。不同部位的結石,其放射疼痛的位置不同。肝右后葉的膽管結石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左肝管結石疼痛放射至劍突下及胸部。患者自幼年即有多次腹痛,畏寒發熱,黃值發作的病史,肝功能有損害,而膽囊功能可能正常。本病的并發癥多且較嚴重。較常見的有肝內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膽囊出血等。此外,肝內結石的脫落,是造成肝外膽管術后短期內復發即所謂"殘余結石"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有人發現1/3的肝膽管結石病例,其大膽管上有輕重程度不同的細胞增生,認為這是癌前病變。
膽石急性發作過后,多數病人進入慢性狀態,有發病誘因還會再次發作。在兩次發作中間可完全沒有癥狀,即轉為間歇期。間歇期多表現為胃腸道反射癥狀,如上腹部出現頗似潰瘍病的周期性饑餓痛,胃部有壓迫感、飽問感、食欲不振,有的可見吐酸、惡心、嘔吐,還可出現與飲食無關的上腹部隱痛,鈍痛、牽涉痛;更有感到胸悶背痛者,偶可誤診為冠心病。多數患者膽囊區、胃俞區有壓痛。如有飲食不當,精神刺激或過度病勞等誘因,即可引起急性發作,由不典型而進入典型的膽絞痛。
〈5〉膽道術后綜合癥
此外少數膽石癥患者手術治療后仍有癥狀如腹痛、腹瀉、便秘、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暖氣、黃值,有人稱之為“膽道術后綜合征”。我們認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殘留結石、復發結石,逆流性膽管炎,腸粘連或膽管狹窄等原因所致。此類病人約占膽道手術病人的20%-30%。
3、并發癥
〈1〉急性膽囊炎 可伴化膿、壞疽、瘦管形成,膽囊周圍膿腫及穿孔。
〈2〉慢性膽囊炎 非常多見。
〈3〉急慢性胰腺炎 在膽石癥患者的發生率約6.9%。
〈4〉膽囊癌 發生率為1.3%-7%,多見60歲以上患者,以腺癌為主。
〈5〉膽石性腸梗阻 >2.5cm大小的膽石經膽囊一十二指腸疾進入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下段嵌頓引起小腸梗阻,可有腹絞痛、嘔吐、腹脹,尤多發生于老年婦女,可引起嚴重水電解質紊亂,不少病例因被忽略而漏診。腹部平片和吞鋇有診斷價值。
〈6〉鈣鹽膽汁(或石灰膽汁) 常繼發于膽囊管結石或梗阻,膽囊壁肥厚伴碳酸
鈣沉積,慢性膽囊炎幾乎總是與之并存。它是以半液狀或漿糊塊形式存在,也可沉積于膽石上面。腹部平片見膽囊密度像鈣密度一樣應引起疑診,如有膽管結石同時見膽囊內有園形鈣密度陰影并隨體位變動而改變其形狀,當可肯定其診斷。治療為膽囊切除。
〈7〉膽汁性腹膜炎、膽囊周圍膿腫 膽囊穿孔后引起。
〈8〉上行性肝膽管炎、肝膿腫 感染的膽汁流人膽總管、肝管,特別是膽總管受阻的情況下,可產生以上兩種疾病。
〈9〉阻塞住黃疸 膽石排入膽總管,引起Oddi氏括約肌痙攣,水腫受壓則可產生絞痛。
幾種常見的膽結石類疾病引發的原因為大家介紹完了。膽囊疾病的危害都很大,如果發現患上了膽結石要及時進行治療,病情較輕時可以采用微創治療,如果是嚴重的患者就必須進行手術治療。避免膽結石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有效的預防,因此在生活中人們的飲食習慣要注意,防止出現膽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