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膽管結石的發病原因與膽道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及膽汁滯留有關。此外,膽汁中的黏蛋白、酸性黏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質,炎性滲出物,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菌、寄生蟲、膽汁中的金屬離子等,均參與結石的形成。
一、肝內膽管結石的病理生理
左右肝管匯合形成肝總管。右肝內膽管分為右前葉肝管、右后葉肝管;左肝內膽管分為左內葉肝管及左外葉肝管。肝內膽管結石易發生于左肝管起始部,肝管狹窄伴管腔擴張、堆積結石。還多見于右前、后肝管匯合成右肝管開口處,膽管結石堆積。正常膽道在PTC、ERCP時直徑0.7~1.0cm,管徑<0.06cm考慮硬化性膽管炎,管徑>1.0cm考慮膽道梗阻,病因為膽管結石、腫瘤、乳頭良性狹窄等。肝內膽管輕度狹窄指膽管最大直徑超過最小直徑1倍以下。重度狹窄指膽管最大直徑超過最小直徑1倍以上。
肝內膽管結石幾乎全是膽紅素鈣石,由膽紅素、膽固醇、脂肪酸與鈣組成。可為雙側肝內膽管結石,也可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內膽管結石較右肝多見。
肝內膽管結石與肝內膽管狹窄、擴張并存,因此有膽汁的滯留。狹窄于兩側肝管均可見到,以左側多見,也可見于肝門左、右肝管匯合部。少數病例僅有肝內膽管結石并無膽管狹窄。
二、肝內膽管結石的發病機理
肝內膽管結石的發病原因與膽道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及膽汁滯留有關。
感染是導致結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原因常見的是膽道寄生蟲感染和復發性膽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內膽管結石病病人的膽汁培養均可檢出細菌;感染細菌主要是來源于腸道,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及厭氧菌。大腸菌屬和一些厭氧菌感染時產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膽道感染時產生內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結合型膽紅素水解生成游離膽紅素而沉著。
膽汁滯留是肝內膽管結石形成必要條件,只有在膽汁滯留的條件下,膽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積并形成結石。引起膽汁滯留有膽道炎性狹窄和膽道畸形;在梗阻的遠端膽管內壓力升高,膽管擴張,膽流緩慢,有利于結石的形成。
溫馨提示:肝內膽管結石多見于遠東及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西南地區及香港、臺灣等地區發病率較高。我國肝內膽管結石發病率約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