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壓力的劇增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相信很多朋友在平時上廁所的時候都有過便血的經歷,常常認為不礙事。而實際上,在便血表象之下,往往隱藏著整個消化系統、甚至是肛腸系統的諸多疾病隱患。所以很多患者在便血的同時,還會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現象,不容小視。
引發便血的十大疾病誘因
1、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友病【譯】:一組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凝血時間延長,終身具有輕微創傷后出血傾向。)、尿毒癥以及某些少見的傳染病,便血的同時,會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現象。
2、痔瘡。便血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后,無痛,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合,出血量可大可小。
3、肛裂。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血,新鮮肛裂便后有肛門劇烈疼痛。
4、各種腸炎。由于發炎的情況,所以破壞了腸道粘膜的完整性,出現便中混雜有暗紫色血、分泌物,并伴有各類腸炎所特有的癥狀。
5、消化道疾病。大便呈柏油狀或呈黑紅色,出血部位多在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紅,則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6、潰瘍性結腸炎。此種便血常伴有下腹疼痛及腹瀉癥狀,一般出血量不多。
7、直腸癌。便血呈鮮紅色,滴狀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門直腸下墜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數增加,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8、直腸、結腸息肉。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膿血便,并伴有下腹痛、發熱、便頻等癥狀。
9、肛乳頭炎及其肥大。在齒線上,表面覆有肛管上皮,偶可見出血。
10、直腸腺瘤或絨毛乳頭狀瘤。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群,經常會出現便血的情況,每次排便時,糞便上帶有血絲,偶爾也有大量出血。但該瘤長而有蒂,肛門鏡檢查,直腸內可見腫瘤、色紅,可帶蒂。
溫馨提示:
便血是消化系統出血的一種表現,飲食和生活習慣不當往往會誘發肛門和腸道刺激感染而引起便血。遇到便血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是上火,應盡快到專業肛腸醫院檢查確診后對癥治療,盡快擺脫便血噩夢,避免疾病發展惡化。
【參考文獻:《中醫內科學》《消化器官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