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簡介
腦垂體瘤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腫瘤,通常又稱為垂體腺瘤,是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之一,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
腦垂體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是鞍區最常見的腫瘤,約10萬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來有 增多趨勢,特別是育齡婦女。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報告腦垂體瘤占顱內腫瘤的12.2%。
垂體腺瘤診斷
腦垂體瘤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視力視野障礙及其他神經系統所見,以及內分泌學檢查和放射學檢查等,典型的垂體瘤診斷不難。但在早期的垂體瘤,癥狀 不太明顯時,診斷并不容易,甚至不能發現。
垂體腺瘤概述
垂體瘤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腫瘤,通常又稱為垂體腺瘤,是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之一,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
垂體腺瘤(pituitary adenoma) 來源于垂體前葉上皮細胞的良性腫瘤,是鞍內最常見的腫瘤,占顱內腫瘤的10%~20%,多在30歲~60歲之間,女性較多見。
垂體腺瘤中功能性腺瘤約占65%。垂體腺瘤的主要臨床表現為:①分泌某種過多的激素,表現相應的功能亢進;②腫瘤浸潤、破壞、壓迫垂體,使其激素分泌障礙,表現為功能低下;③腫瘤壓迫視神經表現為視野損失、視力下降或失明等。
垂體腺瘤臨床表現
腦垂體為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內含數種內分泌細胞,分泌多種內分泌 素,如果某一內分泌細胞生長腺瘤,則可發生特殊的臨床表現。其詳細情況分別敘述如下。
不同種類垂體腺瘤的內分泌表現
(1) 生長激素細胞腺瘤
早期瘤僅數毫米大小,主要表現為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未成年病 人可發生生 長過速,甚至發育成巨人。成人以后為肢端肥大的表現。
如面容改變,額頭變大, 下頜突出、鼻大唇厚、手指變粗、穿鞋戴帽覺緊,數次更換較大的型號,甚至必須特地制作,有的 病人并有飯量增多,毛發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手指麻木等。重者感全身乏力,頭痛關節痛,性 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甚至并發糖尿病。
(2) 催乳素細胞腺瘤
主要表現為閉經、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脫落、皮膚蒼白細膩、皮下脂 肪增多,還有乏力、易倦、嗜睡、頭痛、性功能減退等。男性則表現為性欲減退、陽痿、乳腺增生、 胡須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縮、精子數目減少、不育等,男性女性變者不多。
(3)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
臨床表現為身體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血質、 腹部大腿部皮膚有紫紋、毳毛增多等。重者閉經、性欲減退、全身乏力,甚至臥床不起。有的病 人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
(4) 甲狀腺刺激素細胞瘤
少見,由于垂體甲狀腺刺激素分泌過盛,引起甲亢癥狀,在垂體 瘤摘除后甲亢癥狀即消失。另有甲狀腺機能低下反饋引起垂體腺發生局灶增生,漸漸發展成 垂體腺瘤,長大后也可引起蝶鞍擴大、附近組織受壓迫的癥狀。
(5) 濾泡刺激素細胞腺瘤
非常少見,只有個別報告臨床有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精子 數目減少
(6) 黑色素刺激素細胞腺瘤
非常少見,只有個別報告病人皮膚黑色沉著,不伴皮質醇增 多。
(7) 內分泌功能不活躍腺瘤
早期病人無特殊感覺腫瘤長大,可壓迫垂體致垂體功能不足 的臨床表現。
(8) 惡性垂體瘤
病史短,病情進展快,不只是腫瘤長大壓迫垂體組織,并且向四周侵犯, 致鞍底骨質破壞或浸入海綿竇,引起動眼神經麻痹或外展神經麻痹。有時腫瘤穿破鞍底長至 蝶竇內,短時期內神經癥狀暫不明顯。
垂體腺瘤疾病檢查
檢查
1.內分泌學檢查
應用內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測定腦垂體的生長激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 素、甲狀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黃體生成激素等,對垂體腺瘤的早期診斷有很大幫助。
放射學檢查
(1)蝶鞍像
為基本檢查之一。在垂體瘤很小時蝶鞍可以沒有變化,由于腫瘤日漸長大,可致蝶鞍擴大、骨質破壞,鞍背侵蝕等。
(2)CT掃描
采用靜脈注射造影劑增強后,可顯示出5mm大小的垂體腺瘤。更小的腫瘤顯示仍有困難。
影像學檢查
頭顱x線片、ct掃描或mri檢查有助于垂體腺瘤的診斷。蝶鞍斷層照片常顯示蝶鞍擴大,鞍底骨質變薄或破壞。利用增強的冠狀、矢狀及軸位ct掃描可顯示腫瘤大小及向蝶鞍上、下與鞍旁伸展的情況,并了解蝶竇氣化程度。
mri可更清晰地顯示腫瘤形態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尤其對垂體微腺瘤的診斷更有價值。根據影像學檢查所見,參照hardy的垂體腺瘤分級標準,垂體腺瘤又可分為五級。
1級
腫瘤直徑在10mm以內,于鞍內生長;
2級
腫瘤向鞍上伸展達10mm,充填了鞍上池;3級:腫瘤向鞍上擴展10mm~20mm,使第三腦室上抬;
4級
腫瘤向鞍上擴展20mm~30mm,充填了第三腦室前部;
5級
腫瘤向鞍上擴展>30mm,達側腦室門氏孔,常合并梗阻性腦積水。
此種分級的1級為微腺瘤,2、3級為大腺瘤,4、5級為巨大腺瘤。
垂體腺瘤治療原則
腦垂體腺瘤
1.手術治療
首選,有垂體卒中者應緊急手術。
2.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無顱內壓增高征、腫瘤直徑〈3cm者 可考慮γ-刀或X-刀治療。
3.放射治療
腫瘤未能全切或不能耐受手術者。
4.藥物治療
垂體功能減退者可予藥物替代治療,分泌性功能腺瘤選用抑制垂體激素分泌過多的藥物。5.預防感染、對癥治療,有并發癥者針對并發癥處理。
用藥原則
1.無分泌功能性腺瘤可予潑尼松、可的松、甲狀腺素片、甲基睪丸素、垂體后葉素等替代治療改善垂體功能減退,按病情需要選用。
2.腫瘤的藥物治療溴隱亭適用于PRL腺瘤及GH腺瘤,賽庚啶適用于ACTH腺瘤、GH腺瘤,氨基導眠能適于ACTH腺瘤。停藥后均易復發,常作為手術或放療后的輔助藥物。
3.糾正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以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為主藥,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4.注意電解質及體液平衡,術中補充失血。
5.術后酌情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可聯合用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促進腦細胞康復。
6.對癥治療,有并發癥者針對并發癥選藥處理。
手術治療
1、腦垂體腺瘤經鼻孔蝶竇顯微手術治療
手術在全麻下施行,患者取臥位,頭后仰30°,氣管的麻醉插管固定于左側口角。術中使用冷光源深部照明和高速微型磨鉆,開放蝶竇及鞍底骨質。
進入蝶鞍后,在手術顯微鏡下分離并摘除腫瘤。垂體微腺瘤組織多呈白色或紫紅色,易于剝離與切除。對于大腺瘤或巨大腺瘤,在切除鞍內瘤組織后,為使突入鞍上的瘤塊獲得徹底切除,于患者腰蛛網膜下腔預先置入的導管內緩慢注射生理鹽水,用增加顱內壓力的方法將鞍上瘤塊擠壓入術野內,有利于手術摘除。
注射生理鹽水的量依監測的顱內壓力值而定,一般為20ml~60ml,少數為80ml。若icp>5.33kpa,則應特別慎重,注射量過多或過快可能會產生急性顱內壓增高而引起嚴重并發癥。
腫瘤切除后嚴密止血,瘤腔內用小片明膠海綿堵塞。并取小塊肌肉及骨片行鞍底修補,局部就用醫用膠粘合加固,防止csf漏或垂體脫位,鼻腔用碘仿或油沙條堵塞。
2、垂體瘤的手術治療
目前對垂體瘤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輔以藥物治療、放射治療、伽馬刀。藥物主要是溴隱停,療效還不是很肯定,且價錢也較貴,一片藥要幾塊錢。
只要刀開得好,絕大多數垂體瘤是能夠治愈的。垂體瘤的位置在鞍區,周圍有視神經、頸內動脈、下丘腦等重要神經結構,所以手術還是有一定風險的。當然,每個垂體瘤病人的風險也各有差異。一般長得越大,難度越大。所以,要開刀還是要找大醫院,找專家。
垂體腺瘤用藥原則
1.無分泌功能性腺瘤可予潑尼松、可的松、甲狀腺素片、甲基睪丸素、垂體后葉素等替代治療改善垂體功能減退,按病情需要選用。
2.腫瘤的藥物治療溴隱亭適用于PRL腺瘤及GH腺瘤,賽庚啶適用于ACTH腺瘤、GH腺瘤,氨基導眠能適于ACTH腺瘤。停藥后均易復發,常作為手術或放療后的輔助藥物。
3.糾正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以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為主藥,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4.注意電解質及體液平衡,術中補充失血。
5.術后酌情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可聯合用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促進腦細胞康復。
6.對癥治療,有并發癥者針對并發癥選藥處理。
垂體腺瘤治療措施
1.手術治療
主要包括開顱手術和經蝶竇手術治療。
2.放射治療
對垂體腺瘤有一定效果,可以控制腫瘤發展,有時使腫瘤縮小,致使視力視 野有所改 進,但是不能根本治愈。
3. 藥物治療
溴隱亭為半合成的麥角胺生物堿,能刺激垂體細胞的多巴胺受體降低血中 催乳素的作用。服用溴隱亭后可使催乳素腺瘤縮小,可恢復月經和排卵受孕,也可抑制病理性 溢乳,但溴隱亭不能根本治愈催乳素腺瘤,停藥后可繼續增大,癥狀又復出現。此外溴隱亭對生長激素細胞腺瘤也可減輕癥狀,但藥量大,療效差。
垂體腺瘤病理變化
肉眼觀
垂體腺瘤生長緩慢,大小不一,直徑可由數毫米 達10cm,直經小于1cm者為小腺瘤,大于1cm者為大腺瘤;功能性腺瘤一般較小,無功能性的一般較大;腫瘤一般境界清楚,約30%的腺瘤無包膜(當腫瘤侵入周圍腦組織時,稱之為侵襲性垂體腺瘤),腫瘤質軟、色灰白、粉紅或黃褐;可有灶性出血、壞死、囊性變、纖維化和鈣化。
光鏡下
腫瘤失去了正常組織結構特點, 瘤細胞似正常的垂體前葉細胞,核圓或卵圓形,有小的核仁,多數腺瘤由單一細胞構成,少數可由幾種瘤細胞構成,瘤細胞排列成片塊、條索、巢狀、腺樣或乳頭狀,有的瘤細胞可有異型性或核分裂,瘤細胞巢之間為血管豐富的纖細間質。
垂體腺瘤體征
1)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臨床表現。
2)垂體瘤壓迫周圍細胞組織引起的相應激素分泌減少的臨床表現: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低減可以表現為食欲下降、乏力、消瘦、低血壓、低血糖、容易感冒等。
甲狀腺功能低減可以表現為怕冷、食欲下降、皮膚粗糙、脫發、便秘等,在兒童可以表現為癡呆、生長遲緩等;性腺功能低減可以表現為男性女性不育、性欲下降、女性月經紊亂甚至閉經、男性陽痿等臨床表現。
生長激素分泌減少臨床表現,在兒童可以表現為身材矮小,在成人可以表現為身體脂肪集中在腹部、肌肉松弛萎縮、衰老、自我認知程度下降、骨質疏松、抵抗力下降、性功能低減等。
3)腫瘤向鞍上生長壓迫視交叉,會表現為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等,臨床上患者通常會主訴經常被撞傷等;若是腫瘤侵犯了垂體周圍的神經血管叢海綿竇,會出現神經受壓癥狀如上眼瞼下垂、瞳孔變大等臨床表現。
4)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由于血管供應差或腫瘤血管的異常生長,在一定的誘因下,會出現腫瘤出血,瘤體組織的壞死。若是腫瘤完全出血壞死,腫瘤包膜破裂,會有劇烈的頭痛、惡心嘔吐甚至失明、昏迷,需要外科急診手術處理。
多數垂體瘤的卒中表現為不完全或部分垂體卒中,可以是輕度的頭痛、惡心嘔吐伴全身不適,不需要特殊處理,患者的癥狀會在幾周內自行緩解,某些激素分泌型腫瘤的臨床癥狀減輕。
垂體腺瘤手術治療
目前對垂體瘤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輔以藥物治療、放射治療、伽馬刀。藥物主要是溴隱停,療效還不是很肯定,且價錢也較貴,一片藥要幾塊錢。只要刀開得好,絕大多數垂體瘤是能夠治愈的。
垂體瘤的位置在鞍區,周圍有視神經、頸內動脈、下丘腦等重要神經結構,所以手術還是有一定風險的。當然,每個垂體瘤病人的風險也各有差異。一般長得越大,難度越大。所以,要開刀還是要找大醫院,找專家。 目前手術方法有經蝶竇,開顱和伽馬刀。
瘤體直徑大于3厘米與視神經粘連或視力受損的腫瘤可先行手術治療,手術必須達到視神經充分減壓,術后再行伽瑪刀治療,但是術后仍舊有可能復發,因此要細心調理并進行復查。
垂體瘤術術后發癥
垂體瘤手術或多或少總要影響到垂體后葉,這就容易引起手術后垂體后葉素分泌不足,而垂體后葉素的功能之一是控制尿量,所以就可導致尿量增多乃至尿崩。
尿崩并不可怕,多喝點水,用點垂體后葉素、彌檸之類的藥物,絕大多數病人可以治愈。至于其它并發征,有下丘腦反應、視神經受損、腦脊液漏等,手術之前醫生會向病人家屬解釋的。
垂體瘤的是否會復發
首先說明垂體瘤是良性腫瘤,但也有一定的復發率,大約百分之十幾左右。主要還是和腫瘤本身特性有關。一般的垂體瘤,只要手術切得干凈,復發率很小;但是一些侵襲性垂體瘤,非常容易復發。
至于哪些是侵襲性垂體瘤,根據磁共振和病理報告可以幫助醫生鑒別。我們一般讓病人手術后三天、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都復查片子,觀察手術區域的動態變化,評價手術療效。
垂體瘤手術后要做放療
以前的觀點是手術后都做放療,結果很多病人垂體功能低下,生活質量差。現在我們認為:一般垂體瘤,只要手術切得干凈,都不需要作放療,只有一些侵襲性垂體瘤,術后有殘留或復發,要放療或者伽馬刀治療。
垂體腺瘤終身隨診
所有罹患垂體瘤治療的患者,都應該終身隨診。術前術后定期(每3-6個月)復查垂體前葉功能,必要時復查鞍區MRI,監控腫瘤的復發及生長情況。
隨著年齡的不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的水平各不相同,所以術后一年,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每年做垂體激素的測定,根據情況替代已經低減的垂體激素。
尤其是在有腎上腺皮質激素低減的患者,在應激的情況下(發熱、勞累、疾病等) 應該將強的松的劑量(通常替代治療的劑量為2.5-7.5mg/d)增加至替代治療劑量的3-5倍,以防發生垂體危象。
其他激素的替代劑量一般是甲狀腺激素(L- T4)50-150ug/天,并且要在腎上腺皮質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開始替代治療較為安全。至于性激素的替代治療,在泌乳素瘤的患者,由于腫瘤為性激素依賴性,在藥物控制泌乳素水平的同時,并不主張性激素的替代治療。
在其他原因導致的垂體功能低減的患者,補充男性激素時,應該監測血液中前列腺抗原(PSA)的水平,使之維持在較低的水平較為安全。垂體腫瘤手術或放療后導致的生長激素缺乏,在兒童可以表現為生長遲緩,在成人GH缺乏也會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見垂體瘤的臨床表現)。
兒童患者在確認腫瘤沒有復發的情況下,可以用GH促生長治療。在成人GH缺乏的患者,若是經濟條件允許,沒有已經存在的腫瘤或明確的其他腫瘤的家族史,也可以用GH替代治療。
國外已經有成人GH替代治療10余年的臨床經驗,國內在成人GH缺乏治療方面才開始起步。隨著GH 制劑價格的下降,更多的成人GH缺乏的患者將會從中受益。
綜上所述,垂體瘤是可以通過手術、藥物和放療等多種方法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的一組神經內分泌的良性腫瘤性疾病,鑒于其生長部位的特殊性,在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同時,應該針對患者垂體瘤性質的不同特點,在多科室(內分泌科、神經外科、放療科、眼科、放射影像科等)密切配合下,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最終使患者的腫瘤得以切除,在終身隨診中,避免腫瘤的復發,盡量保全患者的垂體功能,使升高的分泌激素降至正常范圍,使降低的垂體激素替代至與年齡相匹配的正常范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
垂體腺瘤資料來源
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后葉顱咽管上皮殘余細胞發生的腫瘤,垂體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無癥狀的小瘤在解剖時發現者更多。此組腫瘤以前游腺瘤占大多數,來自后葉者少見。多種顱內轉移癌可累及垂體,須與原發性垂體瘤鑒別。
垂體腺瘤易患群體
垂體腺瘤占所有原發腦腫瘤的10-15%。流行病學上的評估顯示沒10萬人中的年發病率8.2-14.7%,占原發顱內腫瘤的第三位,但是這些數據低估了垂體腺瘤的發病率。
對一般人群無選擇性的尸檢研究顯示:垂體微腺瘤的發病率約20-25%,并被常規的MRI掃描中,10%或更多的垂體具有輕微信號改變,提示有臨床隱性的微腺瘤。
因此可以得出,垂體腺瘤出現臨床癥狀并需要干預的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是在 30-60歲,一般的規律是,有功能性垂體腺瘤在年青成人中更常見;而無功能性垂體腺瘤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突出。垂體腺瘤在小兒中不常見,僅占原發小兒腦腫瘤的2%。
垂體腺瘤松果體瘤
病因
發病原因
松果體的畸胎瘤的絨毛組織和生殖細胞瘤,都可以分泌HCG分泌的激素,足夠引起性早熟,這樣的腫瘤具有絨毛膜癌的組織學和功能特征。
松果體瘤導致性早熟,可能由于腫瘤壓迫或破壞影響下丘腦的調節功能或HCG的分泌。神經內分泌解剖結果認為,由于腦的其他腫瘤擴大延伸到松果體引起性早熟。
引起性早熟的另一可能原因,是由于松果體產生一種抑制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的物質,如松果體被破壞抑制作用消失產生性早熟,也可能腫瘤超越松果體區域,引起第三腦室積水或損害下丘腦從而引起性早熟。
發病機制
松果體與性功能和性發育有關,松果體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破壞動物的松果體,可發生性早熟,褪黑素可使正常人血漿LH水平降低和抑制GH的分泌,黑暗可刺激褪黑素激素分泌,推測是催人瞌睡的物質。
松果體的節律性活動可概括為3種
①近日節律
指MLT合成分泌呈24h周期性變化,影響松果體MLT近日節律的主要生理因素,是光照的刺激受夜間暗光刺激信號使MLT高峰值在夜晚。
②月節律
女性血中MLT波動與月經周期同步,月經來潮時MLT升高至排卵前5倍左右,排卵前LH達高峰MLT水平則降到最低,MLT下降對排卵可能起“允許”作用。
③年度節律
生殖年度的特點是生殖力的高潮與垂體性腺系統靜止交替出現,這一交替現象,可能由于日照期長短通過松果體影響生殖系統而實現的。
臨床表現
松果體瘤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一).病史癥狀
好發于兒童1/3患者有性早熟;腫瘤壓迫癥狀可有頭痛嘔吐;侵犯下丘腦 出現尿崩癥或其他下丘腦的神經精神癥狀神經系統,癥狀主要為兩眼上視不能、動眼神經麻痹,使眼球運動障礙,、共濟失調瞳孔反射改變、包括阿—羅瞳孔嗜睡等。
腫瘤壓迫四疊體出現瞳孔散大,兩眼球同向上視與下視運動障礙稱為四疊體綜合癥。還可引起小腦性共濟失調,內分泌癥狀有性早熟表現的特征,有時因腫瘤累及三腦室引起植物神經障礙如肢端青紫。
(二)體檢發現
可有視力下降, 視神經乳頭水腫步態異常。
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應注意區分位于松果體區以外部位發生的腫瘤,如腦膜瘤血管瘤;鄰近部位如腦干小腦蚓部等的腫瘤;松果體囊腫等這些疾病與松果體腫瘤的區別主要依據影像學檢查,若有性早熟則生殖細胞瘤可能性大,最后確診有賴于病理學檢查。
(一)下丘腦綜合征
1、臨床表現
下丘腦體積雖小其功能十分復雜,由于病變部位不同可表現為復雜的臨床癥候群。
(1).內分泌功能障礙 怕冷、少汗、脫發、多飲、多尿、尿崩癥、肥胖癥、性欲減退、陽痿、性早熟或性功能發育不全。
(2).占位性病變而引起顱內壓高表現 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野縮小。
(3).攝食障礙 貪食過度貪食伴極度肥胖;厭食過度厭食伴極度消瘦。
(4).睡眠和意識障礙 可表現為嗜睡或失眠。
(5).體溫調節障礙 發熱可為低熱37.5℃以下高熱呈弛張型或不規則型;亦可表現為體溫過低。
(6).精神障礙 表現為過度興奮哭笑無常幻覺及激怒等。
(7).遺傳性下丘腦疾病如Kallmann’s綜合征表現。
2、診斷
引起下丘腦綜合征的病因很多,有時診斷比較困難,必須詳問病史,綜合分析各項檢查結果,除診斷本癥外尚須進一步查明病因常用檢查:
①測下丘腦釋放激素水平;
②測垂體及靶腺內分泌激素水下及行TRHLRH興奮試驗及胰島素耐量試驗;
③腦脊液檢查;
④腦電圖;
⑤X線頭顱平片腦血管造影頭顱CT及 MRI。
(二)Nothnagel氏綜合征
又稱眼肌麻痹—小腦共濟失調綜合征,單側眼病變受損同側眼運動麻痹,常有注視麻痹尤其是向上注視麻痹、共濟失調步上肢運動不協調、也可有對側小腦共濟失調可合并嗜睡。
并發癥
術后可有的并發癥
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學電解質紊亂、低鈉血癥、高納血癥、垂體功能低下、中樞性高熱、尿崩癥、腦脊液鼻漏等。
1.如果腫瘤壓迫大腦導水管可以引起顱內高壓,腫瘤壓迫四疊體可引起Parinaud綜合征(不能上視瞳孔對光反射消失雙眼不能聚合及大步幅步態)。
2.松果體部位的腫瘤 可以引起下丘腦損傷而發生尿崩癥。
治療用藥
對本病的治療方案也應以術后放療為宜,依據病理結果來設計靶區,只是有的病例不但手術切除即使活檢也很危險,只好單純放療,此時宜用邊緣較寬的局部野照射(2~30) Gy/(2.5~3.5)周后立即CT掃描與放療前CT片對比,如顯示腫瘤明顯縮小則提示此腫瘤為生殖細胞瘤等惡性腫瘤,射野則應改為全腦全脊髓照射,劑量為30Gy(原發灶追加總量達 50Gy),如果 CT片顯示腫瘤無明顯改變,說明此腫瘤對放射線不敏感,可能屬于良除腫瘤,而適于手術切除,若不宜手術則局部增加劑量至55Gy。
治療(包括:放療、手術治療、化療)
松果體部位腫瘤手術治療有14%~37%的死亡率,放射治療可以適用于大多數的松果體腫瘤病人,然而對于該種腫瘤標準放射治療還沒有統一意見,化學治療被優選于松果體腫瘤患者,研究表明松果體不存在血-腦脊液屏障,尤其在治療腫瘤再發或轉移的病例更適宜臨床上常采用:順鉑博來霉素、長春堿(或長春新堿)等化療方法,對于松果體的生殖細胞瘤絨毛膜癌化療更是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