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位于蝶鞍內。呈卵圓形,約重0.5~1g。周圍有硬腦膜包圍,上面以鞍膈與顱腔隔開。垂體腺瘤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第三位。大多為良性腫瘤,生長緩慢,易診斷,療效好隨著現代化診療儀器的應用,腫瘤直徑在1cm以下的垂體微腺瘤亦能診斷。
過去學者們對垂體腺瘤發生機制的認識,主要包括二種假說:一是垂體細胞自身缺陷學說;二是下丘腦調控失常學說。
垂體腺瘤的病因是什么
自身缺陷學說認為局部垂體細胞功能亢進,最終形成腺瘤。1990年Alexander等人利用X-染色體失活型(X-inactivation pattern)分析方法證實了6例非功能垂體腺瘤全部為單克隆發生。
Schulter等人后來用同一方法發現9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腺瘤大部分(6/9)為單克隆發生。學者們認為垂體瘤是單克隆發生的,即起源于一個原始的異常細胞,因此基因突變可能是腫瘤形成最根本的始發原因。
目前在垂體瘤的發生學研究中,Gsp瘤基因(Gstim ulatory protein oncogene)和生長激素(GH)腺瘤的相關關系已被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