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兒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在我國的發生率為3‰,此病如果在嬰幼兒(6個月~3歲)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預后良好。錯過此機會則可行Salter或Chiarl骨盆截骨術,效果比較滿意,但術后并發癥多,尤其是股骨頭缺血壞死,我國報道發生率67%,國外文獻報道高達73%,可見年齡越大效果越差。專家指出要提高大齡兒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手術并發癥認識,病做好及時的預防。
髖臼成形造蓋,股骨上段截骨短縮去旋轉治療大齡兒童髖關節脫位
下面是一項關于采用Pemberton髖凹成形造蓋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手術的研究。五年期間共收治3~10歲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兒童24例,全部為女性,平均年齡6.5歲,單側脫位22例,雙側脫位2例,共26髖。術前脫位程度,股骨頭上移>2 cm 12例,上移>3 cm 11例,上移>4 cm 1例。
方法是術前行皮牽引6例,脛骨結節牽引18例,牽引時間2~3周,牽引重量2~6 kg。將外上方移位的股骨頭牽引到髖臼或髖臼以下水平,以便術中輕柔地完成髖關節復位。術中徹底清理髖臼,切斷攣縮的髂腰肌腱性部分,切除影響股骨頭復位的變窄的關節囊、髖臼橫韌帶、內翻的盂唇等。股骨上段截骨去旋轉,縮骨1.5~3.0 cm,平均2.5 cm,矯正前傾角20°~60°,截骨處用4孔加壓鋼板螺絲釘固定,同時采用Pemberton髖臼成形造蓋。髖關節復位緊縮關節囊適度,沖洗縫合切口,術后石膏單人字固定。
術后早期鍛煉,術后股骨頭缺血壞死,再脫位及創傷性關節炎明顯減少,取得病人及家屬較為滿意的效果。
在隨訪2~4年里,進行臨床X線片評價,26~30分為優,21~25分為良,16~20分為可,11~15分為差。本組優20髖,良4髖,差 2髖,術后發生股骨頭缺血壞死1例,半脫位1例,關節活動障礙1例。這也足以說明術前牽引,術中股骨上段截骨短縮及去旋轉,髖臼成形造蓋,術后早期正確指導鍛煉,對于大齡兒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Pemberton手術應作為首選。
討論一:年齡較小的患兒術前牽引助于手術復位
年齡較小的患兒術前牽引,解決軟組織攣縮,有助于手術復位。但對大齡患兒術前幾周骨牽引,很難緩解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即便是股骨頭牽到髖臼水平,去除牽引后很快恢復原位,強力復位后頭臼壓力仍然存在,從而產生股骨頭缺血壞死,關節僵硬。陳傳功等用內收肌、髂腰肌松解治療28例先天性髖脫位患者,股骨頭壞死率明顯降低,但治療周期長,護理麻煩。報道一組28例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股骨短縮復位,其優良率達86.7%,而同期未經短縮復位而優良率為 75.19%,截骨短縮術后不等長者少,而未經短縮組下肢不等長為25.9%,其原因是頭下骨骺損傷和頭塌陷所致。本組24例,術后發生股骨頭壞死1例,原因是截骨少,頭臼間壓力緩解不夠。
討論二:大齡兒童髖臼成形造蓋,股骨上段截骨短縮去旋轉作為首選手術方式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對大齡兒童Pemberton髖臼成形造蓋,股骨上段截骨短縮去旋轉應作為首選手術方式。它的特點是年齡限制較寬,對髖臼斜度大為適應,術后能較好地改善髖臼的覆蓋,符合髖關節的生物原理。通過外側髂骨板翻轉截骨,將真臼外上緣形成的假臼切跡完全消除,可使真臼容量增大,增加了髖臼的覆蓋面,基本達到了同心圓復位,提高了關節的穩定性,由于術后頭臼的應力刺激,提高了截骨處的骨性愈合,避免了傳統截骨術后髖臼上緣骨質廢用性吸收造成的髖關節半脫位。Trevor等認為植骨塊在合理的擠壓應力下不會吸收。術中盡可能避免結扎或損傷旋股內外側動脈,減少不必要的剝離,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討論三:術后功能鍛煉和注意事項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后6周拆除石膏,允許患兒在床上練習活動,以主動活動為主,不做粗暴的活動。為進一步預防功能障礙,術后2~4周可拆除髖人字石膏髖關節的前關部,輕輕做被動屈髖練習及坐起,6周后繼續鍛煉,對術后拍X線片髖關節間隙在0.5 cm以下的,行持續皮牽引3周,牽引重量2~3 kg,第1周床上坐起,練習髖關節活動,第2周練習摸足尖,第3周練習摸足跟,去掉牽引練習屈膝活動,3個月下地負重行走,4個月練習負重行走,6個月股骨上段鋼板螺絲釘取出。康復鍛煉方法應體現個體化,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指導患兒及家長配合,督促患兒完成鍛煉程序和治療,爭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