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纖絲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是世界上最兇猛的疾病之一,病死率高達90%。EBOV是一種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統(tǒng)器官,尤以肝,脾損害為重,本病的發(fā)生與機體的免疫應答水平有關(guān),患者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和IFN-α水平明顯升高,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尤其是吞噬細胞是首先被病毒攻擊的靶細胞,隨后成纖維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均被感染,
一、病原學
埃博拉病毒屬絲狀病毒科,包括四種亞型:埃博拉-扎伊爾(Ebola-Zaïre)、埃博拉-蘇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萊斯頓(Ebola-Reston)。發(fā)生在剛果(前扎伊爾)、蘇丹和科特迪瓦的三種亞型埃博拉病毒已被證實能夠致人類疾病。不同亞型毒力不同, Ebola-Zaïre毒力強, 人感染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ôte d’Ivoire 對黑猩猩有致死性, 對人的毒力較弱, Ebola-Reston 在非人靈長類中有致死性, 人感染不發(fā)病。
EBV 形態(tài)多樣: 桿狀、絲狀、“L”形, 毒粒長度平均1000 nm , 直徑70-90 nm。埃博拉病毒基因組是不分節(jié)段的負鏈RNA,大小為18.9 kb,編碼7個結(jié)構(gòu)蛋白和1個非結(jié)構(gòu)蛋白。EBV 病毒在60 ℃ 1小時大部分滅活, 紫外線、γ射線、甲醛、次氯酸、酚類消毒劑和脂溶劑均可滅活病毒。EBV 在人、猴、豚鼠等哺乳類動物細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細胞最敏感。病毒接種后, 6-7 小時出現(xiàn)細胞病變, 表現(xiàn)為細胞圓化、皺縮, 細胞質(zhì)內(nèi)可見纖維狀或顆粒狀結(jié)構(gòu)的包涵體。
二、流行病學
埃博拉出血熱主要在非洲的烏干達、剛果、加蓬、蘇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亞、南非等國家流行。
(一)傳染源和宿主。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靈長類均可為本病傳染源。在非洲大陸,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動物接觸有關(guān)。在三種非洲果蝠的血清中檢測到埃博拉病毒IgG抗體,在肝和脾中檢測到埃博拉病毒核酸。有實驗證實蝙蝠感染博拉病毒后不會死亡。蝙蝠可能在維持埃博拉病毒在熱帶森林的存在中充當重要角色。
(二)傳播途徑。
1.接觸傳播: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病人和帶病毒的亞臨床感染者通過接觸(特別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傳播。醫(yī)院內(nèi)傳播是導致博拉出血熱暴發(fā)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氣溶膠傳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類對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溫馨提示:埃博拉病毒病主要病理改變是皮膚、黏膜、臟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見到灶性壞死,但是以肝臟、淋巴組織最為嚴重。肝細胞點、灶樣壞死是本病最顯著的特點,可見小包涵體和凋亡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