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是結核桿菌侵犯腸道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約90%由人型結核桿菌引起。罹患年齡大多為20~40歲,女性略多于男性。
結核桿菌侵犯腸道主要是從口感染。患者多有開放性肺結核或喉結核,因經常吞下含結核桿菌的痰液,而引起本病;或經常與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共餐,忽視餐具消毒隔離,也可致病;若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乳制品,也可發生牛型結核桿菌感染。
此外,腸結核也可由血行播散引起,見于粟粒型結核,或由盆腔結核或結核性腹膜炎等直接蔓延而來。
結核病的發生與否,取決于人體和結核桿菌相互作用的結果。
經上述途徑而被感染僅是致病的條件,只有當入侵的結核桿菌數量較多、毒力較大,并有機體免疫功能異常或局部抵抗力削弱時,才能發病。
腸結核的好發部位為回盲部,其他部位依次為升結腸、空腸、橫結腸、降結腸、闌尾、十二指腸和乙狀結腸等處,少數見于直腸,偶有胃結核的報道。
專家表示
結核桿菌易在回盲部引起病變,主要和下列因素有關。
(1)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腸內容物在通過回盲括約肌前,滯留于回腸末端的時間較長,加之結腸近端反蠕動,使腸內容物在盲腸逗留的時間更久,這樣就增加了結核桿菌對回、盲腸粘膜接觸和侵犯的機會。
(2) 回盲部有豐富的淋巴組織,而結核桿菌最易侵犯淋巴組織。
一般來說,腸結核可分為常見的潰瘍型和少見的增生型兩種,其病理變化隨人體對結核桿菌的免疫力與過敏反應的情況而定。
如果人體過敏反應強,病變以滲出性為主,當感染菌量多、毒力大,可有干酪樣壞死,形成潰瘍,稱為潰瘍型腸結核。
腹瀉是本型結核的常見癥狀之一。如果機體免疫狀態良好,感染較輕,則表現為肉芽組織增生,進一步可纖維化,稱為增生型腸結核,本型常以便秘為主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