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在出生后待至成熟年齡多可自然閉合,故無癥狀者可不予處理,如有癥狀可試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消炎痛治療,每次0.2mg/kg,如無效隔8小時可重復1~2次,總量不超過0.6mg/kg.腎功能不良,血清肌酐>132.6umol /l( 1.5mg/dl)、或尿素氮>7.1 mmol/l(20mg/dl )、有出血傾向、血小板< 50×109/l或疑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者禁忌。或阿司匹林每6小時20 mg/kg,共四次治療,動脈導管有可能在24~30小時內關閉。對消炎痛治療無效或有禁忌證者,應及時予以手術治療。
(一)手術適應證
在目前條件下,本病手術治療的危險性很小,手術死亡率接近0.5~1.0%。除部分直徑較細0.3~0.8cm的動脈導管未閉病兒可行介入治療外,多數病人一經確診,均應手術治療。有癥狀者早期手術。導管細、無癥狀,不影響發育者學齡前(2~5歲)手術。并發肺動脈高壓者應盡早手術。早產兒、嬰幼兒反復發生肺炎、呼吸窘迫和心力衰竭,應用藥物不易控制者,應及時考慮手術治療。合并細菌性心內膜炎者,一般需先經抗生素治療,待感染控制4~8周后再行手術治療。對少數藥物治療感染不能控制,尤其是有贅生物脫落,反復發生動脈栓塞,或有假性動脈瘤形成時,應及時手術治療。
(二)手術禁忌證
1.合并嚴重肺動脈高壓,已形成右向左分流為主,臨床出現差異性紫紺者,動脈導管已成為右心排血通道,禁忌手術。
2.在復雜先天性心臟病中,動脈導管未閉作為代償通道存在者,如肺動脈閉鎖、法洛四聯癥、主動脈弓中斷、大動脈錯位等。此時動脈導管未閉是低氧飽和度血進入肺內氧和的唯一或重要途徑,在復雜先心病根治手術前,不能單獨行導管閉合手術。
(三)術前準備
1.全面細致詢問病史和進行有關檢查,明確有無合并畸形和并發癥,根據結果確定手術方案。
2.有嚴重肺動脈高壓,甚至有少量右向左分流的病人,術前給予吸氧治療(每次min,每天2次)和應用血管擴張藥物(如前列腺素E、硝普鈉、酚妥拉明等),有利于全肺阻力下降,為手術治療創造條件。
3.合并心衰者,給予積極強心、利尿治療,待心衰控制后再行手術。
4.肺部及呼吸道感染者,及時抗感染治療,感染治愈后再手術。
5.細菌性心內膜病人,術前應作血液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并加強抗感染治療,感染控制后再手術。感染不能控制或反復出現栓塞者,應在抗感染同時,擇期手術。
(四)術前溝通
術前須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手術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現的風險及并發癥如大出血、聲音嘶啞、導管再通、灌注肺等,只有患者及家屬充分理解并同意才能進行手術。
(五)手術方法
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法分為左胸側切口結扎術、左胸側切口切斷縫合術、左胸側切口鉗閉術、胸骨正中切口動脈導管未閉結扎術、體外循環下經肺動脈導管閉合術。其中以左胸側切口結扎術和體外循環下經肺動脈導管閉合術最常用。近年來,也有通過心導管檢查術將海綿狀塑料塞,傘狀、鈕扣狀或彈簧狀補片送到未閉的動脈導管處,而使之閉塞的介入方法,免除了開胸手術,但這種操作尚不能完全取代開胸手術。
1.左胸側切口結扎術
(1) 麻醉與體位
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麻醉。
右側90°臥位,左臂置于前方,右腋下墊高,使術側肋間隙增寬,利于手術野暴露。
(2)切口
左胸后外側切口,切口應從肩胛骨下角下方1橫指處繞過,以免術后肩胛骨活動時摩擦手術切口引起疼痛。經第四肋間或切除第四肋骨進胸,使主動脈峽部動脈導管和肺門均獲得良好暴露。
(3)探查動脈導管:開胸后將左肺向前下方牽引,在肺動脈、迷走神經、膈神經所行成的導管三角區看到的膨出部即動脈導管之部位。用手指在此三角區探摸,可捫及連續性震顫;在指壓動脈導管三角區后,肺動脈主干震顫消失或減輕。
(4)切開縱隔胸膜:沿降主動脈縱軸中線切開縱隔胸膜,上至左鎖骨下動脈,下至肺門,對最上肋間靜脈可結扎切斷。分離左鎖骨下動脈時,應注意勿傷及淋巴管,對可疑者均要結扎,以免術后發生淋巴漏。
(5)顯露動脈導管:將切開的縱隔胸膜向肺動脈側分離,至動脈導管肺動脈端。用4號絲線在縱隔胸膜邊緣縫牽引線3~4針,牽拉并固定于消毒巾上。此時,動脈導管、主動脈弓、左鎖骨下動脈、肺動脈、迷走神經和喉返神經均清晰可見。
(6)分離導管:一般先用剝離剪銳性分離導管前壁。再分離下緣,小心剪開導管上方的韌帶組織,顯露出導管上緣,沿導管上緣向上后分離,最后用小直角鉗由下向上,順導管后壁伸出導管上緣,然后再用直角鉗由上方輕輕將導管后壁間隙適當擴大,導管四周完全得到游離。
(7)阻斷試驗:用小直角鉗引導10號絲線2跟,輕輕繞過動脈導管后壁,暫時阻斷導管,觀察心率和血壓,如出現血壓下降和心動過速,則關閉導管需慎重。在結扎線穿過導管后壁時不要太快,以免損傷導管后壁組織。
(8)結扎導管:請麻醉醫師將血壓降至收縮壓70~80mmHg,先結扎動脈導管主動脈端,同時以手指探觸肺動脈側,如果震顫未完全消失,說明結扎不嚴,須繼續收緊結扎線,直至震顫消失。然后再結扎肺動脈端。各結扎線應盡可能地分開避免重疊,結扎時均勻、緩慢用力,防止用力過度發生導管壁和內膜的損傷。
(9)縫合切口:縫合縱隔胸膜,徹底止血,清點器械、紗布無誤,左腋中線第六肋間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請麻醉醫師膨肺,關胸。
該術式最為常用,適用于導管長、肺動脈壓低的兒童病例。
2.左胸側切口切斷縫合術
手術切口和顯露均與未閉動脈導管結扎術相同。導管充分游離降壓后,用兩把導管鉗或Pott-Smith鉗平行鉗夾導管的主、肺動脈端,兩鉗之間相距應不小于 3~4mm,以利于切斷和縫合。在兩鉗之間的主動脈側用4-0或5-0prolene線邊切開邊縫合,一般第一層為間斷褥式縫合,第二層為連續縫合。然后縫合肺動脈切緣。縫合完畢后先開放肺動脈端Pott-Smith鉗,若針眼滲血,用熱紗布壓迫止血,若仍然滲血再補褥式縫線,然后開放主動脈端Pott- Smith鉗。
該術式適用于導管粗大、術中損傷出血或感染后不宜結扎的病例。
3.左胸側切口鉗閉術
采用鉗閉器釘入規格適宜的金屬鉭釘,關閉導管。在導管游離后,繞一根粗線作為放置鉗閉器導引。鉗閉器自主、肺動脈間溝的間隙中進入,先鉗閉主動脈端,再鉗閉肺動脈端。要注意將喉返神經推開,以防其被嵌入鉗閉器而致損傷。
該術式操作簡便,效果確實。
4. 胸骨正中切口動脈導管未閉結扎術
胸骨正中切口,縱形切開心包,撐開胸骨。體外循環插管后輔助循環下助手向下牽壓肺動脈干,顯露遠端之心包反折,縱行切開壁層心包,于肺動脈分叉上方尋找并小心分離動脈導管。先分離主動脈側,后左肺動脈側,然后用直角鉗從左肺動脈上緣,繞經動脈導管后方,在升主動脈側顯露直角鉗末端,引導10號線輕輕拉出雙重結扎。
該術式適用于心內畸形合并動脈導管未閉。
5.體外循環下經肺動脈導管閉合術
體外循環建立后用手指或紗布球壓住導管,同時降溫減流量,切開肺動脈,直視下根據導管大小,選用Prolene線直接縫合、褥式縫合或補片修補。
該術式適用于成年病人、重度肺高壓病人或術前漏診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