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中醫治療方法
丹毒系由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的一種急性皮膚病。由于發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發于頭面部者,稱抱耳火丹;發于軀干者,稱內發丹毒;發于兩腿者,稱腿游風;發于脛踝者,稱流火;新生兒丹毒則稱赤游風。
【病因】
多因血分有熱,火毒侵犯肌膚;或肝脾濕熱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膚所致。若兼濕邪,郁蒸血分,經常復發,纏綿不愈。發于頭面、上肢者,多為熱毒,發于下肢者,多兼濕熱。
【癥狀】
發病急驟,皮膚紅腫疼痛,色如丹涂脂染,邊界分明,多發于顏面、小腿、前臂等處,且多伴有寒戰、高熱和全身不適等癥狀。
針灸治療本病的現代報道,雖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數少且多為內部資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聞日報”曾刊載耳針治療本病的通訊。
最近十余年來,有關文獻開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證實,針灸對本病是確有效果的。有人曾對各種軟組織炎癥進行療效分析,發現針灸對蜂窩織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療急性發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數僅為9.6天[4]。而穴位刺激法上則以剌血法用得最為廣泛。
中醫如何治療丹毒
中醫學認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為主,可由風濕熱諸邪化火而致。其中發于顏面者,又稱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發于下肢者,稱為流火;發生于新生兒或小兒的丹毒,稱赤游丹或游火。辨證論治可分為四型。
(1)風熱火熾證
見于頭面、耳項、臂膊等處,灼紅,重則雙目合縫,不能睜開。伴見口渴引飲,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散風清熱解毒為主,方以化斑解毒湯加減。
(2)肝經郁火證
發于胸腹、腰背、脅肋、臍周等處,紅腫,向四周擴展,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清肝利濕解熱為法,方以柴胡清肝湯加減。
(3)濕熱火盛證
常發于下肢腿股、足背等處,紅腫灼熱,向上蔓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見納少,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為法,方以利水滲濕湯加減。
(4)毒熱入營證
重證者范圍較大,可見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惡心嘔吐等諸逆證。治以涼血解毒,清心開竅,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水煎服,日1劑。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或牛黃清心丸,選用一種。
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中藥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馬齒莧、芙蓉葉、綠豆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干則換之。中后期紅腫稍退,可改用金黃膏或如意金黃散,蜜水調敷。
對反復發作的丹毒,可服藥預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并與健康人隔離,避免接觸。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丹毒
治療丹毒的中藥方(僅供參考)
1.丹毒中藥方-普濟消毒飲合牛蒡解肌湯(僅供參考)
【方藥】
牛蒡子10克,薄荷3克,桔梗6克,板藍根15克,黃連3克,黃苓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用法】
水煎,一日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
丹毒(頭面部)。
【按語】
丹毒發于頭面部為天行邪熱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化為火毒。治宜散風清熱解毒之法。方中普濟消毒飲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牛蒡解肌湯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2.丹毒中藥方-加味清熱解毒湯(僅供參考)
【方藥】
生石膏30~60克,連翹15克,葛根30克,柴胡30克,金銀花30~90克,赤芍15克,黃苓15克,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地丁30克,蚤休20克,梔子15克,當歸20克,生草6克,大貝母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丹皮15克,穿山甲10克,皂刺30克
【用法】
水煎,一日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
丹毒(下肢)。
【按語】
下肢丹毒癥屬濕熱下注,蘊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中生石膏、連翹、葛根、柴胡、金銀花、赤芍、黃苓、公英、野菊花、地丁蚤休、梔子等共奏清熱利濕之功;大貝母、當歸、乳沒、丹皮、山甲、皂刺等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方中柴胡、葛根等清熱解肌,對退熱有良效。
3.丹毒中藥方-祛丹湯(僅供參考)
【方藥】
南北沙參12克,知母12克,粉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地30克,生甘草5克
【用法】
水煎,一日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
丹毒(各個部位)。
【按語】
中醫認為丹毒發病原因是由于火毒之邪侵入人體,內因素體火旺,血分有熱,兩熱想并郁于肌膚,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在外則現赤如丹涂之色,在內則有口干便秘、煩躁等癥。
故選用銀花、連翹、薄荷、葛根以辛涼散熱;蒲公英、紫花地丁、黃連、大黃以清熱解毒,疏通腑氣;珍珠母、干地龍清泄干熱。熱毒之邪清除則紅腫熱痛緩解;淤血消去則經絡通暢;臟腑之氣通順,可以化谷生津,則口干、煩躁等癥隨之消失。
臨癥加減
發熱惡寒者,加銀花15克,連翹12克,荷葉根12克,蘆根30克;熱邪雍盛、患處紅腫熱痛較顯著者,加水牛角15~30克(先煎),川黃連3克;大便秘結加制大黃10克(后下);有瘀血內阻證、舌質紫暗者,加赤芍12克、丹參10克;有高血壓病史,發病時兼有頭昏頭痛、視力模糊等癥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女貞子、枸杞子、干地龍各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