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又稱眼-口-生殖器綜合癥、是一種多系統損害的慢性疾病,除眼、口和生殖器外,還可累及動靜脈、消化道、關節、皮膚和神經系統。呈慢性、復發與緩解病程,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病因不明。
本病與中醫的“狐惑病”相似,《金匱要略》“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兼“目赤如鳩眼”。此記載早于西醫一千多年,并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現代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明顯改善了本病的治療和預后。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陰虛,脾失健運,加之后天失養、兼感外邪,致使陰陽不調,氣血失和而發病。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二陰。
肝藏血,肝血不足,目不能視,肝失條達,郁久化熱化火,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腎生髓,髓生血,先天腎精虧損,五臟六腑不得養。
脾為后天之本,開竅于口,脾虛運化失職,水濕蘊結不化,郁久化熱,濕熱上蒸頭面,亦可見目赤面腫,口舌生瘡,濕熱下注,氣血瘀結,則見下肢結紅斑或陰部潰瘍。
肝脾腎三臟虛損為本病發病基礎,加之后天失于調節、過度疲勞、飲食不節、七情所傷等因素,致使機體出現陰陽不調,氣血失和而發病。
肝脾腎三臟虛損為本病發病基礎,加之后天失于調節、過度疲勞、飲食不節、七情所傷等因素,致使機體出現陰陽不調,氣血失和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