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是結核桿菌侵入腸道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多繼發于腸外結核,特別是開放性肺結核,且好發于回盲部。
其臨床表現以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腹部包塊及發熱、盜汗、消瘦等結核毒性反應,但缺乏特異的癥狀和體征。 本病患者大多為青壯年,其治療以抗結核藥為主,通過合理、充分用藥,本病一般可獲痊愈。
治療原則
1.充分休息、合理營養、補充維生素,供給豐富的磷、鈣、鐵食物。
2.早期用藥,堅持聯合、足量、規律、全程抗結核藥物治療。
3.并發癥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等。
4.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藥原則
1.加強支持治療對該病尤其重要,要全面考慮及時補充營養。
2.早期患者通常使用抗結核一線藥物,二聯或三聯連續治療,復檢。
3.療效不佳時加用二線藥物。
4.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5.部分抗結核藥對肝有損害,注意復查肝功能、必要時護肝。
6.病情好轉,可減少劑量,但仍需維持1-2年。
7.有腸梗阻、急性腸穿孔、慢性腸穿孔引起瘺管者可行手術治療,術后抗結核1-2年。
8.診斷不明可使用試驗性治療,足量,抗結核治療3-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