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好發于顏面和手足部,本病開始有粟米樣小膿頭,發病迅速,根深堅硬如釘為特征。醫學的“癤”屬本病范疇。疔瘡初起切忌擠壓、挑刺,患部不宜針刺,紅腫發硬時忌手術切開,以免引起感染擴散。疔瘡須及時搶救,疔瘡如已成膿,應施行外科處理。
疔瘡治療方法
1.刺灸法
(1)治則:清熱解毒,行氣和血。督脈統率諸陽,故瀉身柱、靈臺以疏泄陽邪火毒,兩穴為治療疔瘡之經驗穴,陽明多氣多血,取合谷以清泄陽明火毒,委中為“血郄”,刺血以清泄血熱。
(2)隨證配穴:根據患部所屬經脈,循經取穴。生于面部屬陽明經者—商陽、內庭;屬少陽經者—關沖、足臨泣;屬太陽經者—少澤、足通谷;發于手者,可取足部同名經腧穴;發于足者,取手部同名經腧穴;高熱—十宣或十二井穴點刺出血;神昏—人中、中沖、內關;紅絲疔可從紅絲止點沿紅絲向起點點刺,泄惡血。
(3)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2.挑治法
(1)選穴:脊柱兩旁尋找丘疹樣陽性點,或取心俞、脾俞等
(2)方法:常規消毒,用三棱針或粗針挑取白色纖維樣物,每次取2~4處。
(3)選穴:阿是穴。
(4)隔蒜灸法:將蒜片置于癤腫上,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灸之;每一癤灸3~10炷,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輕者灸3~4次痊愈,為防止復發應灸完1個療程,重者一般需2個療程。
3.疔瘡癰癤中藥方劑
中醫處方(一)
【組成】野菊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
【禁忌】忌食辛辣。
【出處】養生治病秘方集。
中醫處方(二)
【組成】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金銀花30克,白菊花30克,紫背天葵子30克。
【用法】水煎服。
【禁忌】忌食辛辣。
【出處】養生治病秘方集。
中醫處方(三)
【組成】鮮蒲公英適量。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
【出處】養生治病秘方集。
中醫處方(四)
【組成】馬齒莧適量。
【用法】搗爛,加井水(或冰水)調敷,中留一孔,使出毒氣。
【出處】養生治病秘方集
溫馨提示:中醫認為疔瘡主要是由火熱之毒內侵,留聚于皮肉之間,使經絡阻滯,熱壅血瘀,肉腐成膿所致。故臨床治療尤以清熱解毒,排膿拔毒,消腫止痛,涼血活血等為治療法則。采用內服和外敷并舉的方法,治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