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多因鼻腔病變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鄰近病變出血經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為單側,亦可為雙側;可間歇反復出血,亦可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鼻涕中帶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多數出血可自止,反復出血則可導致貧血。
常規治療方法
對于出血量較少的鼻衄應首先查明出血點。由于出血量小,允許有充分時間仔細尋找出血點。用一般鼻鏡發現出血部位后,治療方法如下:
1.燒灼法
出血部鼻粘膜表面麻醉,在該部點涂50%硝酸銀或三氯醋酸,利用其蛋白凝固作用使破裂的小血管封閉。也可電灼該部,或者應用激光或冷凍治療。
2. 粘膜下剝離
對于鼻中隔前部粘膜出血點反復出血的病例,可采用此法。操作方法與常規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相同,如有偏曲的鼻中隔軟骨應予切除,剝離范圍應稍廣些。
Narwla(1987)根據一組資料研究后認為,此法優于結扎動脈,之所以有效,可能是由于一些病例實際上有鼻中隔偏曲,或者充分破壞了粘膜下血管網之故。
3.瘢痕形成法
鼻粘膜表面麻醉,用眼科三角刀在鼻中隔易出血區做三條切口,長1~37.5px,切開粘膜,割斷擴張的毛細胞血管,切口兩側做1~2mm寬的粘膜下剝離,壓迫24小時。
4. 鼻內窺鏡下電灼術
用前鼻鏡檢查難以發現出血點時,可進行鼻內窺鏡檢查,以發現鼻后部出血部位,如鼻中隔后部、下鼻道后外側壁、鼻底后部和中鼻道等處。
在內窺鏡下引入電灼器頭進行燒灼,也可經光導纖維導入激光燒灼。由于C02和YAG激光易引起較大面積燒傷,故以KTP激光較為合適。應先燒灼出血點周圍,最后再在血管斷端處 燒灼。
緊急止血措施
對于出血量較多的鼻衄,往往來勢洶猛,迅速止血甚為重要,然后再進一步查找病因進行治療。
1. 前鼻孔鼻腔填塞法
這是治療嚴重鼻衄的首選措施。填塞物為無菌凡士林紗條,填壓時應預先置一硬塑鼻導管,以維持起碼的鼻通氣,雙側鼻填塞時尤為重要。
鼻填塞時間一般為 24-48小時,到時可一次或分次取出,以免發生鼻竇或中耳并發癥。如需填塞物留置數天甚至一周,填塞物中應加入抗生素粉,也可應用碘仿紗條。
2.鼻后孔填塞法
若出血側鼻腔經前鼻孔填塞后仍有血流入咽部或由對側鼻孔涌出者,提示出血部位在鼻腔后部,此時應行后鼻孔填塞。
后鼻孔填塞物不可留置過久,一般應于 48-72小時內取出,否則易引起多種并發癥,嚴重者可致顱底骨髓炎、腦膜炎等,故后鼻孔填塞尤應注意防止感染。主要填塞物是錐形紗球。現多主張改用帶通氣管的氣囊壓迫,不僅可明顯減輕患者痛苦,而且能大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3.血管阻斷術
鼻腔填塞仍不能有效止血者,應行血管阻斷術。一般分為血管外治療和血管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