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靜脈炎臨床表現(xiàn)
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的急性無菌性炎癥,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靜脈炎可分為淺靜脈炎和深靜脈炎。靜脈炎屬于祖國醫(yī)學的脈痹、胸痹等范圍,由于濕熱蘊結,淤血留滯脈絡致。脈中血流不暢,則血脈凝結而痛,肢體外傷、感染、靜脈輸液,都會引起靜脈炎。
淺靜脈炎患者,患肢局部紅腫,疼痛,行走時加重,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jié)。
深部靜脈炎患者,發(fā)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腫脹,皮膚呈暗紅色,有廣泛的靜脈努張或曲張以及毛細血管擴張;后期出現(xiàn)營養(yǎng)障礙性改變,伴有瘀積性皮炎、色素沉著或淺表性潰瘍,股、脛周徑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時腫痛加重,靜臥后減輕,靜脈造影可見患肢深靜脈血管狹窄或堵塞。
游走性血栓淺靜脈炎,是指淺靜脈炎癥發(fā)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復發(fā)作而言,是人體淺靜脈炎中的一種特殊類型。
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是指胸壁、乳房,兩肋緣及上腹部出現(xiàn)靜脈血栓形成,并同時有炎性病理改變的一種常見疾病,亦稱Monder病。
2、靜脈炎護理方法
1.護理有共性,又有個性化:不論病變的部位在動脈,還是靜脈,周圍循環(huán)受損,組織血液灌注量減少
是其共同特點。當血流減少至不能滿足組織代謝所需要的氧氣和營養(yǎng)時,就會發(fā)生組織缺血、缺氧,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許多共同的癥狀,如患肢發(fā)涼、發(fā)麻、疼痛,皮膚色澤蒼白潮紅、和營養(yǎng)狀況的改變等,并隨病情的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肢端破潰、感染及壞疽等營養(yǎng)不良的改變。因而動、靜脈疾病的護理有一定的共性。同時,每種疾病的病因,發(fā)病緩急,嚴重程度,病變范圍以及病情的發(fā)展各不相同,患者的工作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不同,臨床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因而,制定護理措施還應因人,因病,因生活條件而異,注重個體化的差異。
3、靜脈炎簡要介紹
靜脈炎是臨床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男女均可發(fā)病,以青壯年多見。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發(fā)生于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fā)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游走性發(fā)作。臨床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fā)生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xiàn)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后,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
由于血管內壁的刺激,造成血管壁發(fā)炎。靜脈炎屬于中醫(yī)脈痹、血痹、惡脈、腫脹、筋痹、瘀血流注等癥范疇,多見于中、老年人。其臨床特點為患部腫脹、疼痛,站立或勞累加重,患部皮色加深、皮溫升高。其病機為濕熱下注,氣血瘀阻和氣血失和而致。單側發(fā)病時、左側多于右側。發(fā)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fā)痛。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痹”;沿淺靜脈走行及其周圍組織突發(fā)色紅、腫脹、灼熱、疼痛,待紅腫疼痛漸消后,局部可觸及硬條索狀物,且伴有色素沉著,或有微熱和輕痛,屬靜脈曲張并發(fā)者,多稱為“惡脈”;無靜脈曲張病史者,可稱為“血瘀”。《肘后備急方》:“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如蚓狀”。“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
4、靜脈炎發(fā)病機理
靜脈輸入各種抗生素或高滲葡萄糖溶液或因機械直接損傷靜脈壁,還有長期靜脈曲張引起的血淤滯等,而導致靜脈血管內膜損害,形成血栓,迅速導致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癥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并有滲出液,局部表現(xiàn)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的索條柱,往往伴有全身反應,但多不嚴重。
5、靜脈炎基本分類
1、機械性靜脈炎
1、不正當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
2、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jié)處,由于關節(jié)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發(fā)炎反應。
2、化學性靜脈炎
藥物稀釋不足、輸液酸、堿度過高、溶質的濃度過高、留置針材質的差異性皆是造成化學性靜脈炎的原因。
3、細菌性靜脈炎
通常與消毒方法不正確、穿刺技術不良、輸液套管無菌狀態(tài)的破壞、導管留置時間過長有關。
4、特點不同
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臨床特點的不同,又把肢體、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良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5、血栓性淺靜脈炎
把間歇性、復發(fā)性的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6、靜脈炎治療方法
一般處理可纏扎彈力繃帶或穿醫(yī)用彈力襪,可以活動、行走,不需臥床休息。如果病變比較嚴重,可以臥床休息數天,根據情況,上肢可襯枕,下肢者可抬高床腳15厘米,同時服用“舒脈康”和“腫痛消”,癥狀會迅速消退,只有局部遺留、少許色素斑。除化膿性靜脈炎外,一般不用抗生素。
1.服藥的方法:一般煎藥要用砂鍋或搪瓷鍋煎煮,將中藥放人鍋內,加清水浸泡20~30min,上火煮沸后改文火20min左右,分頭煎和二煎,兩煎合在一起共300~500ml。早、晚飯后1h,各服150~250ml。
2.服藥的注意問題
①堅持服中藥治療,不要隨意中斷,一般中藥治療會收到一定的效果,要樹立堅持治療的信心。
②服藥后一定要觀察病情及舌、脈的變化,以便辨證加減藥物,取得最佳的療效。
③一般中藥湯劑在飯后1h服用,不得超過2h或空腹服用。
7、靜脈炎注意事項
化療時應注意的事項
靜脈炎是一種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顧名思意,靜脈炎就是由于靜脈血管發(fā)炎。臨床上會出現(xiàn)患部腫脹、疼痛等。靜脈炎多發(fā)于患者的四肢。引起靜脈炎的原因有很多種,下面講講由化療引起的靜脈炎該注意什么。
一些長期化療的患者可能出現(xiàn)靜脈炎或栓塞,這主要是因為有些化療藥物對血管內膜有較大的刺激性所引起的。靜脈炎多表現(xiàn)為疼痛,一般是沿血管走向的冷痛;若為栓塞,可表現(xiàn)為棕色的硬結,出現(xiàn)血液流動不暢。
如果癌癥病人的化療需要長期反復注射,那么一定要及早有計劃的保護好靜脈,防止靜脈炎的發(fā)生。藥物注射時一般應從遠端血管開始,逐漸移至近端,先小靜脈再大靜脈;注射部位也最好每日更換,如可雙上肢交替注射;以預防靜脈炎。
如果使用的化療藥物對血管內膜或者皮膚刺激性很大,或者藥物一旦外滲將引起嚴重后果,那么給藥方式應盡可能選擇靜脈穿刺注入。患者一旦出現(xiàn)靜脈炎或者栓塞癥狀,應立即停止該靜脈注藥,并及時進行局部處理。
對于化療引起的靜脈炎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進行化療的患者要時時的注意這些問題。醫(yī)生也一定要防止因為化療而引起患者的靜脈炎。
靜脈炎的注意事項
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引起局部顯著的不適和功能受限。血栓性淺靜脈炎包括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胸壁血栓性淺靜脈炎。感染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和損傷后血栓性淺靜脈炎。
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胸壁血栓性淺靜脈炎往往是潛在性內臟腫瘤的早期表現(xiàn)。原發(fā)腫瘤的部位可涉及胃、胰腺、肺、膽囊等部位,而以與胰腺體、尾部癌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發(fā)現(xiàn)患者有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胸壁血栓性淺靜脈炎,就應考慮內臟腫瘤的可能存在,從而做相應的仔細檢查。在治療的時候最好選擇中西結合的方式治療,中醫(yī)治本,西醫(yī)減輕病痛,比如細胞再生五聯(lián)療法,純中藥療法等主流技術技術治療。一定要重視自己的健康,在病情最輕的時候,消除病根。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與栓性閉塞性脈管炎有密切關系。鑒于患血栓性淺靜脈炎、感染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常發(fā)生在靜脈穿刺、長期應用靜脈內置管輸液后,后者常與膿毒敗血癥有關,這是一個致命的發(fā)癥。
孕婦應注意的事項
首先這與妊娠及產褥期婦女身體特有的生理變化有關。妊娠期機體一些凝血因子增加,活性增強,血小板功能亢進,而抗凝及纖溶活性下降,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加之,增大的子宮壓迫盆腔血管,影響下肢靜脈血返流,導致血流淤滯。
以上因素共同構成妊娠期血栓前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如出現(xiàn)某些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產褥感染,產褥期長期臥床,是發(fā)生血栓性靜脈炎的誘因。因為在有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如妊娠期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胎盤早剝、產時產后出血或分娩時有宮腔操作史等病理情況下,可引起局部血管痙攣、管腔狹窄、管壁損傷及缺血缺氧,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而促進血凝。手術創(chuàng)傷可引起血小板反應性改變。厭氧菌感染產生肝素酶降解肝素,使局部血呈高凝狀態(tài)。剖宮產術后或正常產后長期臥床可造成下肢靜脈血流回流緩慢。手術、感染常致靜脈壁損傷。產后攝入量不足,血液相對粘稠。
以上不良因素均可使下肢發(fā)生血栓性靜脈炎。臨床上一但發(fā)生下肢血栓性靜脈炎,患者可出現(xiàn)如下癥狀。
患肢疼痛、腫脹、壓痛、皮膚顏色異常,栓塞部位可觸及壓痛索狀物。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可協(xié)助明確診斷。
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治療包括抗感染、抗凝、溶栓及支持療法。減少血栓性靜脈炎對孕產婦的危害關鍵在于預防,多項預防措施有以下方面:
⒈孕期定期產前檢查,盡早診治發(fā)病誘因,減少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⒉對有妊娠期或產褥期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在醫(yī)生指導下接受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療,以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促使血液正常流動。
⒊有手術史者要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⒋產后及術后督促產婦盡早活動,以減少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發(fā)生。
手術患者注意事項
⒈加強患者術后的肢體鍛煉。對付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術后6小時幫忙患者做下肢伸屈活動,改進足、趾與肢體血液循環(huán);對付術后24小時不能下床活動的患者,鼓勵做深呼吸,促進血液回流;幫忙患者翻身,鼓勵在床上做肢體活動;活動不便者,應做肢體上下被動活動或腓腸肌的按摩,以便改進下肢血運。
⒉輸液時過細變更穿刺部位,如盆腔手術后的患者,不宜接納下肢補液。
⒊恰當應用止血劑。應根據術中環(huán)境決定止血劑的用法,一樣平常術后24~48小時即應停用。
⒋密切觀察病情。對付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高危因素患者,如手術大、手術時間長、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術后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⒌產生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應絕對臥床蘇息,應克制肢體活動,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膚,以警備栓子脫落;抬高患肢利于靜脈回流。
8、靜脈炎治療偏方
療法原理
應用中草藥熏洗治療肢體血管病,可以溫陽化瘀,清熱解毒,去腐生肌,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能使肢體發(fā)熱,疼痛減輕,腫脹消退,皮膚顏色改變活恢復,并有清潔傷面,局部消炎,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吳主任根據臨床應用,總結出不同類型及不同階段之熏洗方劑。虛寒性癥狀多見患肢發(fā)涼、怕冷、麻木、疼痛。同時伴有疲乏感,局部脹緊壓迫感,間歇性跛行,治宜溫陽通絡,活血化瘀,止痛。
處方一
處方:生川烏、生草烏、獨活、桂枝、防風、透骨草、艾葉、川椒、細辛、紅花等適量。水煎熏洗患肢。有潰瘍者不得使用。濕熱型表現(xiàn)為患肢怕冷、疼痛常為游走性。行走時酸脹、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現(xiàn)條索狀腫塊活結節(jié),紅腫熱痛,患肢多有浮腫。治宜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處方二
處方:金銀花、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伸筋草、黃柏、茜草、當歸、蘇木、木別子、紅花、土茯苓等適量洗浴患肢。淤滯型表現(xiàn)為患肢怕冷,觸之冰涼,疼痛呈持續(xù)性,皮色紫紅、暗紅或青紫色,肢端皮膚有瘀點、瘀斑。治宜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止痛。處方威靈仙、生草烏、秦艽、木別子、桃仁、蘇木、赤芍、歸尾、姜黃、元胡、絲瓜絡、丹參等適量,水蘭熏洗患肢。熱毒型表現(xiàn)為患肢指趾劇痛,晝輕夜重,肢體局部紅腫,喜涼怕熱,體溫高,大便干等。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處方三
處方:金銀花、蒲公英、地丁、菊花、連翹、大黃、黃柏、玄參、茜草、丹皮、當歸、白芷等適量,水煎洗浴患肢。
9、靜脈炎預防
一、靜脈炎的預防方法:導管針的材質、長度與管徑大小。
二、靜脈炎的預防方法:不適當的穿刺部位。
三、導管針留置的時間太長,這是靜脈炎的預防方法。
四、輸液的濃度的酸、鹼性太強,或不兼容造成沉淀。
五、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狀況,如年齡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發(fā)炎,這也是預防靜脈炎的方法之一。
10、靜脈炎診斷標準
1、發(fā)于寒冷地區(qū),以40歲以下的嗜煙男性多見,以下肢發(fā)病為主。
2、靜脈炎的診斷標準:下肢趾端疼痛,伴有游走性淺靜脈炎,或一側或雙側下肢間歇性跛行。
3、足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這是靜脈炎的診斷標準。
4、足趾持續(xù)性變冷,皮膚蒼白或青紫,甚至出現(xiàn)肢端潰瘍或干性壞疽。
5、伴有淺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而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動脈硬化者,這也是靜脈炎的診斷標準之一。
11、靜脈炎自我診斷
1、靜脈造影可見患肢深靜脈狹窄或堵塞,這是靜脈炎的自我診斷法。
2、靜脈炎的自我診斷法:白細胞計數可達20x109/L,對診斷有懷疑病人可行病理檢。
3、患肢活動受限,病變局部以隆起條索狀或粒狀結節(jié)狀靜脈為中心的皮肉腫脹、紅熱,觸痛和觸到質地硬韌的條狀、柱狀、結節(jié)狀靜脈腫區(qū)。
4、靜脈炎的自我診斷法:急性期過后,腫脹漸消退,局部呈暗紅色色素沉著,條索、粒狀、結節(jié)狀靜脈隆起更明顯,質地更硬,如靜脈曲張引起則呈暗褐色團塊狀隆起區(qū),置導管引起者,拔管時可帶出膿汁。
5、靜脈炎的自我診斷法:有反復靜脈穿刺、靜脈內注射藥物、高滲溶液或下肢靜脈曲張病史。
12、靜脈炎飲食
靜脈炎患者的飲食禁忌是什么
靜脈炎的飲食忌辛辣、魚蝦、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夏季應忌羊肉、狗肉等熱量較大的食物,冬季天氣寒冷時可適當食用。飲食不節(jié)制對本病的發(fā)生有一定的影響(如營養(yǎng)缺乏,飲酒造成脾腎失和),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以絕生痰之源。在緩解期,藥膳療法通常以補益肺、脾、腎為主,不宜進食鯉魚、蝦、蟹、生雞等“發(fā)物”。急性感染期,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yǎng),應戒辛辣、燥熱之品。飲食療法應結合辨治情況運用。
靜脈炎患者適宜吃哪些食物
1.靜脈炎的飲食血瘀阻絡型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膚蒼白,持續(xù)脹痛,無潰瘍),可進食生姜羊肉湯、鴨、鹿血、山碴、桂枝、桂圓肉;忌生冷。
2.靜脈炎的飲食熱毒傷絡型病人(反復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趾端可發(fā)生壞疽及潰瘍)宜食清熱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茶、梨、西瓜、馬齒覓等。可飲用菊花茶、金銀花露或用荷葉、竹葉、鮮車前煎湯代水。
3.氣血兩虛型患者(形體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縮,皮膚枯皺脫屑,創(chuàng)面經久不愈)宜食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雞蛋、牛奶等。可用黨參、黃芪、白術、大棗燉牛肉食用。
13、靜脈炎危害
1、靜脈炎在發(fā)生之初,除了會影響到美觀外,通常是沒有明顯的癥狀,一般不會引起患者的重視。
2、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有些人會覺得小腿皮膚癢、腿部腫脹、酸痛、腿部沉重感,工作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尤其是一天站下來,小腿特別酸痛、腳踝腫脹,把腳抬高就比較舒服。
3、如果這時沒有盡早的治療,靜脈炎則會發(fā)展成二期損傷,曲張的面積會不斷的增大,并且疼痛感越來越明顯,逐漸在腳部及曲張?zhí)幇l(fā)生血液淤積,使腳踝及曲張?zhí)幤つw變紫,持續(xù)發(fā)展則致使血液不易回流會發(fā)生色素沉淀、濕疹樣皮膚炎,由于血液長期瘀滯,在曲張的靜脈中形成血栓,導致靜脈壁炎癥,并將產生淤積性潰瘍,同時由于曲張靜脈結節(jié)的管壁較薄,并常與萎縮的皮膚相粘連,輕度損傷即易引起靜脈破裂出血,這對您的健康將終身有害,且有截肢的危險。
4、全身體局部突然的出現(xiàn)網狀和柱狀的紅腫狀物,皮膚溫度會升高,有明顯的疼痛和壓痛感,如不及時治療,疼痛將越發(fā)明顯,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進而發(fā)展成為化膿性靜脈炎,其局部疼痛、壓痛、紅斑和水腫比較重,甚至可以從切口中擠出膿性液體來,并逐漸開始潰爛,下肢靜脈炎并發(fā)的血栓性淺靜脈炎,血栓蔓延可達隱、股靜脈匯合處,有累及深靜脈和并發(fā)肺栓塞的可能,必須引起重視。
專家提示
靜脈炎的危害很嚴重,患者一定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及時的治療,以免耽誤病情的發(fā)展,帶來嚴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