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締組織病的治療以對癥治療和控制病情發展為主。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應注意個體化的原則,并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治療可因疾病某一時期以某些表現突出而采用不同藥物。中醫治療方法有下面幾種。
濕熱蘊結
主癥:肢體、關節腫脹、疼痛,皮膚斑疹,肌肉酸痛、乏力,可伴發熱,心煩,胸脘痞悶,口舌生瘡,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絡。
方藥:白虎加蒼術湯合清瘟敗毒飲。
黃芩12g,黃連9g,梔子12g,連翹12g,生石膏30~60g,知母12g,生地12g,玄參12g,牡丹皮15g,赤芍15g,蒼術12g,水牛角10g(研末沖服),甘草6g。
加減:關節腫脹、疼痛明顯者,可加入黃柏、牛膝、薏苡仁、防己、萆薢、土茯苓等;發熱較重者,可加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青蒿、柴胡、寒水石等;斑疹明顯者,可加紫草、小薊、側柏葉、三七、蒲黃、茜草等;肌肉無力明顯者,可加白術、黃芪、山藥、黨參、陳皮等。
痰瘀凝滯
主癥:手指腫脹,皮膚發硬或有瘀斑,關節疼痛或伴腫脹,皮下結節,咽中如有物梗阻,吞咽困難,或有脅下癥瘕,或驚悸怔忡,或有頭痛,舌質暗,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理氣消痰。
方藥:活絡效靈丹合導痰湯加減。
當歸18g,丹參15g,乳香12g,沒藥12g,制半夏12g,膽南星9g,枳實12g,陳皮15g,茯苓15g。
加減:皮膚瘀斑明顯者,可加三七、蒲黃、茜草、紫草、白及等;指節腫脹者可加防己、萆薢、秦艽、威靈仙、羌活、薏苡仁、澤瀉、蒼術等;驚悸怔忡者可加赤芍、川芎、紅花、沉香、柏子仁、酸棗仁、遠志等;脅下包塊明顯者可加桃仁、紅花、木香、厚樸、水蛭、蟄蟲、虻蟲等;頭痛明顯者可加川芎、赤芍、桃仁、白芷、羌活、藁本、僵蠶等。
脾腎陽虛
主癥:關節、肌肉酸痛、無力,手指腫脹發亮或變硬,或有指端潰破、創面暗紅;皮膚暗紅色斑疹;或見心慌、胸痛。或伴有形寒肢冷,咳喘氣短,腰膝酸軟,周身浮腫,或腹脹腹痛,納呆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弱。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右歸丸加減。
熟地12g,山藥12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鹿角膠10g(烊化),杜仲15g,菟絲子15g,當歸15g,肉桂12g,制附子9g,白術15g,人參9g(另煎兌服)。
加減:關節疼痛明顯者,可加牛膝、延胡索、穿山甲、王不留行、皂刺、雞血藤、秦艽、羌活、獨活、威靈仙、稀薟草等;浮腫明顯者,可加茯苓、澤瀉、車前子、薏苡仁、防己、澤蘭、木通、牛膝等;皮膚斑疹可加艾葉、灶心土、三七、蒲黃等;肌肉無力明顯者,可加黃芪、黨參、黃精、白芍、阿膠、茯苓等。
肝腎陰虛
主癥:關節酸痛,肌肉疼痛、無力;手指肌肉變薄,皮膚發硬;皮膚斑疹,或有口渴咽干,目睛干澀;或驚悸怔忡;或見頭痛,抽搐;或伴形消顴紅,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脅肋隱痛,耳鳴耳聾;或有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舌苔少,脈弦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