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癥。多由細菌感染引起。中醫稱此病為“耳膿”、“耳疳”,認為是因肝膽濕熱(火)邪氣盛行引起。中耳炎就是中耳發炎,是一種常見病。中耳炎常發生于8歲以下兒童,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也有發生,它經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發的疼痛并發癥。通常中耳炎又分為急性與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時就醫的話,可以痊愈并不再復發, 但慢性中耳炎無法根治。慢性中耳炎一般由急性中耳炎轉變而來,需要及時的治療。
對于中耳炎的問題,癥狀也是有很多的,我們都要引起重視,尤其是長期身體不適者,更加要多注意了.中耳炎的癥狀有什么方面?
(一)咽鼓管阻塞期
鼓膜內陷,出現低調耳鳴,輕度傳音性耳聾,小兒不能述說,但感耳內不適,影響正常玩耍.錘骨柄充血、突出,而位置較水平,短突翹起明顯似骨刺,早期鼓室內有滲液,通過鼓膜偶可見到氣泡或液平面.此期常被病人認為是感冒.其實是已經出現中耳炎的癥狀了.
(二)化膿前期
鼓膜呈輻射狀向心性充血,錘骨柄變成紅色棒狀,繼之松弛部紅腫外凸,很快整個鼓膜變紅凸起.此期小兒出現高熱、驚厥,搖頭抓耳,哭鬧不安,常有腹瀉、嘔吐,中耳炎常被誤診為胃腸疾病.成人有明顯耳鳴、耳聾和劇烈耳痛,發熱達38~40℃.此期如積極進行有效的抗生素治療,還可逐漸平復,否則即進入化膿階段.這是中耳炎的癥狀中必須重視的.
(三)化膿期
中耳炎在鼓室大量蓄膿,鼓膜極度外凸膨隆,錘骨形消失.有跳動性耳鳴,嚴重耳聾,劇烈耳痛,可放射到上頜牙齒和顳頂部,外耳道口后壁麥氏三角即乳突竇區明顯壓痛,小兒高熱,拒食躁動,出現面色灰白等中毒現象.
我們要知道中耳炎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癥狀.常發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病人有輕度耳痛.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多加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