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又稱直腸腺瘤,有單發性和多發性之分。單發性直腸息肉多見于2到8歲兒童,極少發生惡變;多發性好發于青壯年,有明顯家族遺傳性,病變范圍廣,易發生惡變。此病的主要癥狀是大便表面帶血,臨床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便血
為鮮血、被蓋于糞便表面而不與其混合。直腸下端的帶蒂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外。
2、直腸指檢
直腸中、下段的息肉,指檢可觸及柔軟、光滑、活動的結節。
3、直腸鏡檢
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粘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
4、若發現多個息肉時,作乙狀結腸鏡或纖維鏡檢,排除多發息肉及結腸息肉病
直腸息肉常長于直腸下端后壁(約占70%),單發者為90%,多數帶蒂,蒂長2-5cm為等,可移動。無蒂息肉約點10%,一般較少。息肉一般是圓形或卵圓形,小如米粒,大如核桃或雞蛋,質脆,表面光滑,色粉紅,因糞便的長期摩擦多有潰爛出血。70%直腸指診可觸及質軟如豆粒大小的圓形腫物,能活動,無壓痛。位置較高或較小的息肉,直腸指診不易發現,需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乳頭狀息肉常為單發,少數為多發,基層寬、無蒂或短蒂,表面有細長絨毛樣突起,易惡變。凡是無蒂、基層寬廣的息肉,應視為癌前病變,要及早做病理切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