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單發性居多,多發性的占少數。直腸息肉呈帶蒂的圓形或橢圓形的腫物,突入腸腔可上下移動。引起直腸息肉的原因較多,常見的原因有飲食因素、機械損傷和大便刺激、炎性刺激,直腸息肉肛腸科常見疾病,發生在直腸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為糞便刺激形成的,會出現脫垂、便血等明顯癥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少癌變的幾率。
直腸息肉,又稱直腸腺瘤,有單發性和多發性之分。單發性直腸息肉多見于2到8歲兒童,極少發生惡變;多發性好發于青壯年,有明顯家族遺傳性,病變范圍廣,易發生惡變。此病的主要癥狀是大便表面帶血,臨床的癥狀有以下幾方面:
一、便血癥狀
直腸息肉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無痛性便血。息肉引起的便血出血量比較少,如果由于排糞的時侯擠壓而使得息肉脫落,和息肉體積大位置比較低,可能發生比較多量的便血情況。便血的特點為帶血,而不會發生滴血的情況。
二、全身癥狀
由于息肉數量較多或病程較久者,丟失大量的血液會出現貧血、消瘦等全身虛弱表現。大量排泄粘液者,可發生低鉀性心律紊亂或四肢軟弱無力;易疲勞等癥狀。青少年患者影響身體發育。
三、腸道癥狀
是腸道疾病常見的癥狀。直腸息肉患者常見的表現為腹瀉、里急后重等。部分管狀腺瘤患者可見輕度腹瀉,粘液便,排便不暢,便條變、腹痛等癥狀;多數絨毛狀腺瘤患者可見腹瀉,糞便中含有大量粘液是其特點,有時還可出現里急后重,大便不爽等癥狀;據統計,幼年息肉患者中5-19%者可見腹瀉,2-13%者可有便秘;腹瀉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的主要癥狀。常表現為粘液血便,還可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
四、脫垂癥狀
如果息肉較大或者息肉的數量較多,由于重力關系牽拉腸粘膜,會使得息肉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病人排便的時候動作牽拉以及腸蠕動的刺激,都可能使得蒂基周圍的粘膜層松弛,可能會并發直腸脫垂的產生。
直腸息肉多數在體檢時發現。若息肉較大,經常受到糞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爛,糞內有血液和粘液。常見癥狀為血色鮮紅,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糞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貧血,息肉較大時,也可出現里急后重、便秘、肛門流出較多分泌物等癥狀,該病多可發生癌變,因此,在檢查發現有該病時, 一定要作病理組織活檢, 以明確其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