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是膽囊內形成的凝結物,是臨床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膽結石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作性腹痛、急性炎癥,如果結石進入膽總管可出現黃疸、膽管炎和胰腺炎等并發癥,部分患者可無任何癥狀。
一、膽囊結石的癥狀不完全相同
有的僅表現慢性消化不良,可以有噯氣、惡心、納差和上腹輕度脹痛。這些癥狀沒有特殊性,很多其他疾病都可以有這些癥狀。譬如胃潰瘍、胃癌、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胰腺炎等。腹腔內其他臟器疾病都可以具有這些癥狀,甚至腹腔之外心肺胸膜也可以表現這些癥狀。膽囊結石用超聲波檢查是十分容易發現確定的。如果有膽囊結石,也有可能為其他疾病引起。
二、膽囊結石另一癥狀
是突然發生上腹部或右上腹急性絞痛,疼痛劇烈有陣發性傾向。腹痛可在進食后或夜間突發,持續15分鐘到數小時,疼痛起于上腹部,可以轉移至背部。此種絞痛消失后,仍有上腹部脹痛1-2天。絞痛發作可間隔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后再發生,但不會每天都有絞痛發作。
三、膽結石、膽囊結石所引致疼痛范圍
包括右肩,右腋及背部,若嚴重可引起急性胰臟炎,其癥狀有發抖、發熱、并出現嘔吐、惡心、黃疸等現象,而黃疸是因為膽汁的運作受阻而引起,與膽汁流動有關系的器官是膽囊和膽管,因此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都會引起膽汗流動阻塞,引致黃膽癥狀,患者皮膚就會發黃,尿液如茶色。
膽囊中膽石可以排出進入膽管,此后再進入小腸隨大便解出。膽囊可以不斷產生結石,較小結石則經常自然排出。如果膽囊結石較大,其直徑超過細小膽管則不易排出,發生嵌頓引起絞痛。即使服用各種具有排石美名的藥物,也不能證明已排出,不用藥物也自然有結石排出。膽石排出量非好事,因為一旦發生阻塞膽管,即可發生絞痛,甚至感染發熱;阻塞膽總管可以發生黃疸,或發生急性膽石性胰腺炎。膽囊中小結石即使排出仍可再生,膽石排出不是此病已愈,故若不去除膽囊,即使去盡膽囊中結石,仍會繼續產生結石。因此膽囊結石留在膽囊之中不排出來比排出為好。
即使因此發生膽囊炎,治療就簡單多了,切除膽囊即可,術后一周余即可出院。如果膽管中有結石,阻塞膽汁流至小腸可引起感染發炎和黃疸,需切開膽管取石解除阻塞,住院時間就長達3-6周。如發生膽性胰腺炎則住院手術后恢復時間更長,且重癥膽石性胰腺炎是有致命危險的并發癥。實際上一些所謂排石藥物和方法并沒有確切的證據,較小膽囊結石自然排出,即使排出也不能認為治愈。排出途中受阻則發生并發癥,危害不小。因此膽石癥一旦發生黃疸,即皮膚和眼呈黃色,患者可有寒戰發熱,此時則必須住院治療。應該記住,如果沒有疼痛,一旦發生黃疸和尿色深黃,不宜對癥治療,必須住院檢查查明病原,因為不一定是膽石引起。
溫馨提示
以上就是關于肚子疼,當心膽囊結石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膽結石癥狀要早發現,及早防范早治療。膽結石久拖不治,可引發膽囊炎,膽囊穿孔,乃至膽囊癌,對患者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