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現腰椎疼臨床癥狀時,如下肢麻木無力等則稱為頸椎管狹窄癥。椎管是人體頸部椎體的后部所形成的一個連通上、下的骨性管道,其內部容納著脊髓神經組織,當管道的前后徑或左右徑變小時,并且小于正常人的平均值時就稱為頸椎管狹窄。軀干部癥狀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覺障礙,胸、腹或骨盆區發緊,謂之“束帶感”,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
1、腰椎管狹窄的癥狀表現
(1)腰痛及腰腿痛
大多數患者都有腰痛的病史,進而發展為從臀部向下肢的放射痛,站立、行走或活動后癥狀加重,而坐立、腰椎前屈或蹲位時癥狀有緩解。
(2)間歇性跛行
病人步行50米至數百米后,下肢出現逐漸加重的沉重、腰酸、腿痛、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被迫改變姿勢或停止行走,稍彎腰休息或蹲坐數分鐘后癥狀緩解;再走一段距離后又出現相似癥狀,不得不重復休息后再走,行走距離越來越短,而休息時間越來越長。
2、頸椎管狹窄癥的癥狀表現
(1)感覺障礙
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過敏或疼痛。大多數患者具有上述癥狀,且為始發癥狀。主要是脊髓丘腦束及其他感覺神經纖維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時發病,也可以一側肢體先出現癥狀,但大多數患者感覺障礙先從上肢開始,尤以手臂部多發。
(2)運動障礙
多在感覺障礙之后出現。表現為椎體束征,為四肢無力、僵硬不靈活。大多數從下肢無力、沉重、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開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穩,易跪地,需扶墻或雙拐行走,隨著癥狀的逐漸加重出現四肢癱瘓。
(3)大小便障礙
一般出現較晚。早期為大小便無力,以尿頻、尿急及便秘多見,晚期可出現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4)體征
頸部癥狀不多,頸椎活動受限不明顯,頸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輕壓痛。軀干及四肢常有感覺障礙,但不很規則,軀干可以兩側不在一個平面,也可能有一段區域的感覺減退,而腰以下正常。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多減弱或消失。深感覺如位置覺、振動覺仍存在。肛門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顯活躍或亢進,Hoffmann征單側或雙側陽性,這是頸6以上脊髓受壓的重要體征。下肢肌肉痙攣側可出現Babinski征陽性,髕、踝陣攣陽性。四肢肌肉萎縮、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肌萎縮出現較早、且范圍較廣泛,尤其是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患者,因病變基礎為多節段之故,因而頸脊髓一旦受累,往往為多節段。但其平面一般不會超過椎管狹窄最高節段的神經支配區。
溫馨提示
椎管狹窄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自椎管狹窄發生開始,患者就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如果不妥善處理,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