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于2500克的早產兒,于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后曾患過呼吸團難,菌血癥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癥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系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腸壁缺氧顯得更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人,可引起腸粘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并發腸穿孔。
本癥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后2周內,以2—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癥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年齡較晚,在出生后3-4周甚或7-8周發病。
本病癥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癥和重癥兩種。輕癥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潛血陽性。重癥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為果醬樣便或為黑糞。嘔吐物呈咖啡狀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并伴有肌緊張。全身癥狀有發熱或體溫不升,出現神志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并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發敗血癥。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口飼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癥狀消失后開始喂糖水和喂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制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