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導致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機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導致的以心前區疼痛為主的一組綜合征,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心肌梗死等癥狀,那么下面就由小編我來為大家介紹下心絞痛的癥狀都有哪些。
心絞痛的分類
1、勞累性心絞痛
1786年Heberden首先引入心絞痛這一術語,并對勞累性心絞痛作了詳盡的描述。這種心絞痛最初被稱為經典心絞痛。其特點是疼痛由體力勞累、情緒激動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況所誘發,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迅速緩解。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心絞痛的癥狀
①初發型心絞痛
過去未發生過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初次發生勞累性心絞痛病程在1個月內。或有過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已數月未發,現再次發生時間未到一個月,也可列入本型。與穩定型心絞痛相比,此型心絞痛患者年齡相對較輕,其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心絞痛可在較重體力、較輕體力和休息時發作。并且同一患者,其心絞痛可在不同勞力強度下發作,反映了心絞痛閾值幅度較大,提示動力性阻塞在其發病中的重要作用。頭一個月內有8%~14%的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其后多數轉變為穩定勞累性心絞痛,部分患者心絞痛可消失。
②穩定型心絞痛
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指勞累性心絞痛發作的性質在1~3個月內并無改變,即每日和每周疼痛發作次數大致相同,誘發疼痛的勞累和情緒激動程度相同,每次發作疼痛的部位和性質無改變,疼痛持續時間相仿(3~5分鐘),經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的時間內發生療效。
③惡化型心絞痛
原為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在3個月內疼痛的頻率、程度、時間、誘發因素經常變動,進行性惡化,硝酸甘油用量明顯增加。發作時常出現 ST段明顯壓低,發作緩解后有時可見T波倒置,但無血清酶的升高。經內科積極治療約90%的患者病情可逐步穩定,其中一部分患者病情穩定后的活動耐量大致可恢復到原勞力水平,部分患者病情穩定后的活動耐量較前下降。約8%~10%的患者于不穩定期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2、自發性心絞痛
其特點為疼痛發生與心肌耗氧量的增加無明顯關系,疼痛程度較重,時限較長,不易為含用硝酸甘油所緩解,包括以下4種類型:
①臥位型心絞痛
是指安靜平臥位時發生的心絞痛,發作時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可緩解。或發生于夜間熟睡時,亦可發生在午休或白天平臥時。可能與夜夢、夜間血壓降低、或發生未被覺察的左心室衰竭,以致狹窄的冠狀動脈遠端心肌灌注不足,或平臥時靜脈回流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有關。可發展為心肌梗塞或猝死。
②變異型心絞痛
變異型心絞痛的發作與心肌耗氧量的增加無關,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暫時性痙攣和收縮造成一過性心肌缺血所致。發作時ECG示有關導聯的ST段抬高,與之相應的導聯則ST段可壓低。病人遲早會發生心肌梗塞。
③中間綜合癥
亦稱冠狀動脈功能不全。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時發生,歷時較長,可達30分鐘或1小時以上,但無心肌梗塞的客觀證據,常為心肌梗塞的前奏。
④梗塞后心絞痛
是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后一個月內又出現的心絞痛。由于供血的冠狀動脈阻塞,發生心肌梗塞,但心肌尚未完全壞死,一部分未壞死的心肌處于嚴重缺血狀態下又發生疼痛,隨時有再發生梗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