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見于嬰幼兒頭部外傷后,大多發生在3歲以內,亦可見于稍大的兒童。
機理:
顱骨發生線形骨折時,下面的硬膜亦同時撕裂與顱骨分離,以后可能由于蛛網膜、軟腦膜及腦組織突入骨折裂隙之間,蛛網膜突入后常有某種程度的活瓣作用,使腦脊液易流出而不易返回,形成局部的液體潴留,加重了對骨折緣的壓迫,同時骨折裂隙亦長期受腦搏動的沖擊,因而使骨折線不斷增寬。更重要的是由于兒童時期腦生長迅速,顱骨和硬腦膜的缺損,恰恰成為減壓窗,故在腦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使顱骨缺損逐漸增大,甚至形成囊性腦膨出。
術中可見在增寬的骨折線之間,硬腦膜已缺失,而代之以增厚的結締組織,在其下面有一由蛛網膜為囊壁的單房性或多房性囊腫,內含蛋白成份較高的液體,此囊腫呈楔形伸入萎縮的腦組織中,多數為非交通性的,亦可與腦室相通而成腦穿通畸形,骨缺損緣較薄向外翻,有如貝殼狀。
臨床表現:
在明顯的頭部外傷顱骨骨折后,經過數月出現頭顱發育異常。這種異常表現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顱骨缺損為主,表現為損傷區變軟,并有搏動,有人稱之為"創傷性顱骨腐蝕癥";一類是在損傷區有明顯膨出,稱之為"創傷性腦膨出"。由于多數患兒常伴有局部的腦損傷,因而偏癱及外傷性癲癇比較常見。
早期磁共振可以確診,后期CT可見到有增寬的骨折線或大面積的骨折缺損。
治療:
及早手術修補硬腦膜,防止骨折線的繼續增大或形成創傷性腦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