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據統計,在西方國家10-20%具有胃食管反流癥狀,其中GERD者占 14-17%,我國的患病率較西方國家者為低,且病情較輕。GERD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以40-60歲為高峰,男女發病大致相當。
胃食管反流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存在反流相關的不適癥狀,但內鏡下未見Barrett食管及食管黏膜破損;
2、糜爛性食管炎(EE):內鏡下可見食管遠段黏膜破損;
3、Barrett’s食管(BE):食管下段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化生的單層柱狀上皮所替代的一種病理現象,可伴腸化或無腸化。其中伴有特殊腸上皮化生者屬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
什么情況易發生胃食管反流病?
◆年齡、性別:40-60歲者較易發生胃食管反流病,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以男性為多,男女比例約為2~3:1;
◆吸煙、吃太多食鹽:瑞典的一項報告指出,吸煙和攝入過量食鹽可能是發生胃食管反流(GERD)癥狀的危險因素,而膳食纖維和體育鍛煉則對反流有保護作用。
◆體重指數(BMI=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正常體重的BMI指數= 18~25)增加:挪威科學家曾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認為,與體格較瘦的個體相比,肥胖者,尤其是女性,發生慢性胃酸反流的危險性明顯增加。
◆過度飲酒:酒精對胃、食管的持續刺激增加了患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險性。
◆服用阿司匹林、非類固醇類抗炎藥、抗膽堿能藥物等。
◆體力勞動:尤其是重體力勞動。
◆社會因素、心身疾病及家族史等。
認識反流癥狀群—與反流相關的癥狀
1、典型和常見癥狀:燒心和反流。燒心感,即自我感覺到胸骨后有燒灼感,反流感,即病人自己有胃內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動的感覺。
2、不典型的癥狀:上腹痛、胸痛、噯氣、腹脹、上腹不適、咽部異物感、吞咽痛、吞咽困難等
3、食管外癥狀:反流性慢性咳嗽、喉炎、哮喘、蛀牙等綜合征證實與胃食管反流病有關,而咽炎、鼻竇炎、特發性肺纖維化、復發性中耳炎等則可能與胃食管反流病有關。
以上所列的反流相關的癥狀,如果沒有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就不作為GERD的診斷依據。
怎樣才知道是否患了胃食管反流病?
1、看癥狀
(1)典型的燒心和反流癥狀,臨床上可考慮是胃食管反流病;
(2)有食管外癥狀(反流相關的咳嗽、哮喘、喉炎、蛀牙等)又有反流癥狀,可考慮是反流相關或可能相關的食管外癥狀;
(3)我國內鏡檢查已廣泛開展,對擬診患者一般先進行內鏡檢查是可行的,縮短診斷時間。
(4)是不是功能性燒心呢?
功能性燒心患者有燒心癥狀,但缺少反流引起該癥狀的證據,即內鏡檢查無食管黏膜損傷、24小時pH檢測現實食管酸反流陰性、癥狀指數和PPI試驗性治療陰性(但陽性結果不能排除功能性燒心) 。
2、做檢查
(1)診斷性試驗(PPI)
即質子泵抑制劑(PPI)診斷性治療,已經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體方法是:可選用洛賽克、蘭索拉唑等藥,用標準劑量的PPI,2次/d,療程1~2周,如服藥后癥狀明顯改善,則支持胃食管反流病;如服藥后癥狀改善不明顯,可能有酸以外的因素或不支持胃食管反流病。
(2)胃鏡檢查
胃鏡結合病理檢查是診斷EE和Barrett’s食管的金標準。
(3)病理檢查
從胃食管結合部開始向上進行活檢取材,常規取材應采取2cm的間隔,對間變或疑有癌變的BE則應采取1 cm的間隔取材,應分別在4個象限取活檢,潰瘍、糜爛、斑塊、小結節狹窄及其他腔內異常,均要取活檢。
(4)24小時食管pH監測
24小時食管pH監測是目前診斷有否胃食管反流最好的定性與定量的檢查方法, pH<4為確定反流存在的界限點,pH<4的時間稱為反流時間,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反流變量>80%,NERD患者的陽性率為50%~75%。其中,無線食管pH監測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酸反流檢測,可獲得更高的陽性率。
24小時食管pH監測示意圖
(5)其他檢查
如X線和核素檢查、反流監測、食管灌酸檢查、內鏡新技術如色素內鏡、放大內鏡、光誘導的熒光內鏡和光散射分光鏡技術等。
確診了胃食管反流病后該怎么辦?
治療目標:治愈食管炎、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并發癥。
治療方法:
1、改變生活方式
抬高床頭、睡前3小時不再進食;避免高脂肪食物;戒除煙酒、減肥。
2、藥物治療
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方法:抑制胃酸的藥物包括H2-受體拮抗劑(H2RA)和PPI等,治療的目標為,18 小時pH>4。包括遞增抑酸和強力抑酸兩種策略,前者起效慢、療程長,往往需要多次的內鏡檢查和多次就診,而后者起效快、療程短,可減少內鏡檢查次數和就診次數。
促動力藥物治療——可以作為抑酸藥物治療的輔助用藥,如多潘立酮(嗎丁啉)等。
黏膜保護藥——沒有地位
心理治療及抗抑郁藥——可用于NERD患者
3、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在緩解癥狀及愈合食管炎方面的作用與藥物治療療效相當,手術并發癥和死亡率與外科醫生的經驗及技術水平密切相關,相當一部分患者(11%~60%)術后仍需用藥,另外,手術并不能降低食管腺癌的風險。是否需要手術,應該結合患者意愿及外科專家意見后作決定。
4、內鏡下治療
內鏡下治療可以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癥狀評分,提高患者滿意度及生活質量,并可減少PPI用量;但內鏡治療方法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包括:遠期療效、患者的可接受性和安全性、緩解胃食管反流病不典型癥狀是否有效等,并且,內鏡治療偶爾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穿孔、死亡等,但很少見,訓練有素的內鏡醫生可謹慎開展內鏡治療。
Ray’s Stretta射頻治療術:Ray’s Stretta治療儀通過微細探針將射頻能量送至食管下端括約肌和胃賁門上端的肌肉層,使這些肌肉產生一定的收縮。這些收縮于7天后形成終生改變。
內鏡切除術:適用于伴有異型增生和黏膜內癌的BE患者,以及超聲內鏡檢查排除淋巴結轉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