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腦性閉經
下丘腦性閉經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下丘腦各種功能和器質性疾病引起的閉經。此類閉經的特點是下丘腦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缺陷或下降導致垂體促性腺激素(Gn),即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特別是LH的分泌功能低下,故屬低Gn性閉經。臨床上按病因可分為功能性、基因缺陷或器質性、藥物性3大類。
1.功能性閉經
此類閉經是因各種應激因素抑制下丘腦GnRH分泌引起的閉經,治療及時可逆轉。
(1)應激性閉經精神打擊、環境改變等可引起內源性阿片類物質、多巴胺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釋放激素水平應激性升高,從而抑制下丘腦GnRH的分泌。
(2)運動性閉經運動員在持續劇烈運動后可出現閉經。與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程度及體脂下降有關。若體質量減輕10%~15%,或體脂丟失30%時將出現閉經。
(3)神經性厭食所致閉經因過度節食,導致體質量急劇下降,最終導致下丘腦多種神經內分泌激素分泌水平的降低,引起垂體前葉多種促激素包括LH、FSH、ACTH等分泌水平下降。臨床表現為厭食、極度消瘦、低Gn性閉經、皮膚干燥,低體溫、低血壓、各種血細胞計數及血漿蛋白水平低下,重癥可危及生命。
(4)營養相關性閉經慢性消耗性疾病、腸道疾病、營養不良等導致體質量過度降低及消瘦,均可引起閉經。
2.基因缺陷或器質性閉經
(1)基因缺陷性閉經因基因缺陷引起的先天性GnRH分泌缺陷。主要存在伴有嗅覺障礙的Kallmann綜合征與不伴有嗅覺障礙的特發性低Gn性閉經。Kallmann綜合征是由于染色體Xp22.3的KAL-1基因缺陷所致,特發性低Gn性閉經是由于GnRH受體1基因突變所致。
(2)器質性閉經包括下丘腦腫瘤,最常見的為顱咽管瘤;尚有炎癥、創傷、化療等原因。
3.藥物性閉經
長期使用抑制中樞或下丘腦的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物、避孕藥、甲氧氯普胺(滅吐靈)、鴉片等可抑制GnRH的分泌而致閉經;但一般停藥后均可恢復月經。
垂體性閉經
垂體性閉經是由于垂體病變致使Gn分泌降低而引起的閉經。
1.垂體腫瘤
位于蝶鞍內的腺垂體中各種腺細胞均可發生腫瘤,最常見的是分泌PRL的腺瘤,閉經程度與PRL對下丘腦GnRH分泌的抑制程度有關。
2.空蝶鞍綜合征
由于蝶鞍隔先天性發育不全,或腫瘤及手術破壞蝶鞍隔,使充滿腦脊液的蛛網膜下腔向垂體窩(蝶鞍)延伸。壓迫腺垂體,使下丘腦分泌的GnRH和多巴胺經垂體門脈循環向垂體的轉運受阻,從而導致閉經,可伴PRL水平升高和溢乳。
3.先天性垂體病變
先天性垂體病變包括單一Gn分泌功能低下的疾病和垂體生長激素缺乏癥;前者可能是LH或FSH分子,α、β亞單位或其受體異常所致;后者則是由于腦垂體前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4.Sheehan綜合征
Sheehan(席恩)綜合征是由于產后出血和休克導致的腺萬方數據垂體急性梗死和壞死。可引起腺垂體功能低下。從而出現低血壓、畏寒、嗜睡、食欲減退、貧血、消瘦、產后無泌乳、脫發及低Gn性閉經。
其他
1.雄激素水平升高的疾病
包括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CAH)、分泌雄激素的腫瘤及卵泡膜細胞增殖癥等。
(1)PCOSPCOS的基本特征是排卵障礙及高雄激素血癥;常伴有卵巢多囊樣改變和胰島素抵抗,PCOS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臨床常表現為月經稀發、閉經及雄激素過多等癥狀。育齡期婦女常伴不孕。
(2)分泌雄激素的卵巢腫瘤主要有卵巢性索間質腫瘤。包括卵巢支持。間質細胞瘤、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等;臨床表現為明顯的高雄激素血癥體征。并呈進行性加重。
(3)卵泡膜細胞增殖癥卵泡膜細胞增殖癥是卵巢間質細胞-卵泡膜細胞增殖產生雄激素,可出現男性化體征。
(4)CAHCAH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常見的有2l羥化酶和11β-羥化酶缺陷。由于上述酶缺乏。皮質醇的合成減少。使ACTH反應性增加。刺激腎上腺皮質增生和腎上腺合成雄激素增加;故嚴重的先天性CAH患者可導致女性出生時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輕者青春期發病,可表現為與PCOS患者相似的高雄激素血癥體征及閉經。
2.甲狀腺疾病
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為橋本病及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Graves病)。常因自身免疫抗體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并抑制GnRH的分泌從而引起閉經;也可因抗體的交叉免疫破壞卵巢組織而引起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