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嚴重癥狀的GERD病人多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并能自行服藥來緩解癥狀;癥狀輕者,病人可能對自己的病癥不甚了解,只是在進行客觀檢查時才發現本病。GERD的癥狀在多數人為時輕時重,當然也有人形成藥物依賴,一旦停藥即癥狀復發。尚無證據證明病人的病史越長,并發癥就越嚴重。25%的繼發于GERD的食管良性狹窄沒有或甚少前驅癥狀。
上個世紀60年代對病史長達20年的食管裂孔疝病人進行隨訪,有不少病人隨時間的推移,癥狀反而減輕。另有報告隨訪3年的病人(包括治療或不治療)有15%癥狀消失。這些情況與治療開始時有或無食管炎無關。內鏡下所見的食管炎在隨訪過程中有時出現,有時消失,其內鏡表現可與癥狀無關。
Postlethwait(1986)總結文獻報告的5000例病人,GERD的癥狀發生率分別為:燒心58%,反胃44%,噯氣30%,吞咽困難28%,貧血19%,咽部癥狀18%,呼吸道癥狀16%,嘔血14%,大出血12%。Clark(1986)綜合文獻2178例GERD病人癥狀為:燒心85%,其中81%隨體位改變而加重,咳嗽47%,吞咽困難37%,支氣管炎35%,反胃23%,惡心嘔吐2l%,哮喘和肺炎各為16%,聲音嘶啞3%。后一組統計燒心癥狀似更符合實際情況,也體現了GERD呼吸道并發癥的普遍性。多數文獻報告燒心癥狀在80%以上。如Henderson(1980)收集的2260例GERD中,燒心癥狀為88%。
1.燒心
燒心是GERD的最常見癥狀,有不同的詞匯表達,如胃灼熱(pyrosis),反酸(sour regurgitation),是食管黏膜接觸刺激性物質主要是酸的結果。如用0.1mol/L HCl灌注入食管,多數人能體驗到燒心的感覺。如停止注酸,或改注生理鹽水、堿性液,燒心迅速消失。食管內的柱狀上皮,如Barrett食管,對酸接觸不敏感。典型情況下,燒心發生于飯后1~2小時,所進食物的成分對癥狀的產生有很大影響。烈性酒、甜食、酸性食物、粗糙食物、油膩食物、茶水和咖啡等均易招致燒心的發生。進食量大更易發生燒心癥狀。孕婦經常有燒心感覺,是由于受孕期激素改變的影響,此癥狀一直持續到分娩之后。發生燒心時,服用小蘇打能最快地緩解癥狀;飲牛奶亦可迅速奏效,因牛奶一方面可中和胃酸,還能引起食管蠕動,以清除食管內的反流物。燒心時頻繁吞咽唾液來減輕癥狀具有相同的機制。
有“反流癥狀”卻無食管炎的病人,常是由于其食管黏膜過度敏感,反流并不嚴重。在急性食管炎時,燒心癥狀往往為突然發作,且無前兆。如燒心癥狀反復發作,即是GERD的表現,但燒心癥狀的頻率和嚴重程度無助于了解食管黏膜受損情況,不能像內鏡所見那樣準確。
2.反胃(反酸)
反胃(regurgitation)是指在不用力的情況下,胃或食管的內容物反回到咽或口腔,也是GERD的一常見癥狀。如同燒心癥狀,正常人在吃刺激胃酸分泌較多的食物后偶爾亦可有反酸,屬生理性現象,不會造成損害。與嘔吐不同,反胃的出現不伴有惡
心、干嘔、噯氣,也無腹部和膈的強力收縮,但可伴有燒心感覺。GERD病人用力、彎腰、噯氣或腹部加壓,也可形成此癥狀(Parkman,1995)。反流物若純為胃內容物,則為酸味液體;如混有膽汁,則為苦味液體。空腹時反流物多為酸性,故稱為反酸。若枕上發現膽汁色的污染,提示夜間發生過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