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是抗反流機制下降和反流物對食管粘膜作用的結果。胃食管反流病由于病程長短不一,病情的輕重有別,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的不同,臨床表現亦不盡一致,可有如下表現癥狀:
1、胸骨后燒灼感
胸骨后燒灼感又稱反流性燒心,為本病的主要癥狀,多在進食的1小時左右發生,常與體位有關,如彎腰、屈曲、咳嗽、妊娠、腹水,用力排便等姿勢迫使胃內壓力增加可誘發加重燒心,又稱姿勢性燒心。亦可因進食過量,攝入濃茶、酒、咖啡、果汁、阿司匹林藥物而誘發。
并發食管裂孔疝者,上述癥狀更為典型,同時伴有胃脹、打嗝、噯氣、口腔黏膜灼熱感等,在服用制酸類藥物后癥狀可暫時消失,進食過熱或過酸性刺激性食物可使病情加重。若服制酸藥物后效果不明顯,提示胃酸缺乏,則燒灼感的原因主要由于膽汁反流所致。如果嚴重食管炎有瘢痕形成者,可無或僅輕微燒灼感。中醫學認為,發病的機理乃是由于脾胃虛,陰火旺,胃失和降,陰火隨胃中之濁氣上逆所致。這些離經之火,從中焦逆乘上焦,客于膻中,故臨床表現為胸骨后(或稱胸骨下)燒灼樣感。
2、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
本病的疼痛酷似心絞痛或胸膜炎放射至后背、胸部,甚至耳后,重者為劇烈性刺痛。若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出現持續性胸骨后疼痛,甚至放射至頸部,提示穿透性邊界潰瘍或伴有食管周圍炎。當潴留的食物和反流的分泌物被吸入氣管和肺時,可出現夜間陣發性嗆咳、喘息,甚至窒息等嚴重后果。引起該病的原因,主要由于情志內傷,飲食失當或勞累過度之故。肝氣郁結,失于疏泄調達,氣機不暢,橫犯脾胃,胸骨后之疼痛,常伴脅肋脹痛,噯氣頻繁,每于情懷不舒而誘發,氣滯易血瘀,故疼痛較劇。
3、反流至咽喉部
病人述說每于餐后,取前驅位或臥位時,有酸性液體食物入胃,食管反流至口腔,咽部,并多在胸骨下燒灼或發生之前出現。本病的病變部位在上焦與中焦交合之處,屬任脈的循行部位。胃氣以降為順,今脾胃虛則肝木克之,使胃氣不降而上逆,而任脈之經氣亦由中脘上膈至廉泉咽部,故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中濁氣與陰火結合,反流至咽部,而發生反流性慢性咽炎。
4、吞咽不利或嘔吐
此二者相互影響,吞咽困難,食下不利,則上逆而嘔吐。在病程的早期,由于炎癥造成食管局限性痙攣,可發生一時性的吞咽不利,吞咽困難和嘔吐。隨著病情的發展,至后期階段由于纖維瘢痕所致的狹窄,可出現持續性吞咽困難和嘔吐。當吞咽困難逐漸加重時,其燒心在頻度和程度上逐漸減輕,甚至后期不再有燒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