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嬰幼兒中約有3。9‰的發病率。該病好發于嬰幼兒的左側髖關節,而雙側髖關節同時發病者則比較少見。而且,在患病的嬰幼兒中,女孩明顯多于男孩,其比例大約為6:1。由于患有該病的患兒在出生時大多無明顯的癥狀和體征,所以患兒的父母及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在該病的早期一般很難發現此病。
患兒的父母大多是在孩子開始走路時才注意到孩子的異常癥狀,而此時有些粗心的父母仍然認為,孩子走路不穩或跛行不過是缺鈣或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所以往往只是單純地給孩子補鈣。這樣就很容易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而導致患兒發生不可逆轉的痛性關節炎,以及不同程度的身體殘疾。其實,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其療效還是十分不錯的,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的該病患兒可以完全治愈。那么,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早期癥狀是什么呢?
首先,父母們應該了解導致患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常見原因。目前,大多數的學者認為。
嬰幼兒發生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如果母親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則其子女也易出現此病;
②原發性的髖臼或股骨頭發育不良,以及與其相關的韌帶、關節囊松弛也可誘發此病;
③一些機械性的因素,如胎兒在子宮內髖關節過度屈曲或在子宮內處于臀位(特別是伸腿臀位),以及分娩時助產士拉扯胎兒的雙下肢時用力過猛等,也都會誘發此病。
當有上述3方面的情況存在時,父母們就要格外注意嬰幼兒是否有髖關節脫位的異常表現。
但是,父母在觀察患兒該病的早期表現時應該注意,處于不同年齡段的患兒,其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表現也有所不同。
比如,1歲以內的該病患兒其表現主要有
①患兒的一側下肢活動減少,蹬踩的力量明顯低于另一側肢體;
②患兒兩側大腿的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患側皮膚皺褶較多,且皮膚紋理比健康的一側要深;
③給孩子更換尿布或洗澡時,可經常聽到異常的關節彈響聲;
④當患兒平臥并伸直并攏雙下肢時,可見到其雙側下肢不等長,患側下肢要比健康的一側短;
⑤患兒的患側髖關節可出現活動受限,且患側肢體常常處于屈曲位、不愿伸直、無力。當父母牽拉患兒的患側下肢時,其肢體可伸直,但松手后又會馬上恢復為屈曲狀。還有少數患兒,可在患側下肢被牽拉時,因疼痛而哭鬧;
⑥患兒的臀部及會陰部要比正常嬰兒的同一部位寬,若患兒是雙側髖關節脫位其癥狀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另外,對有這些癥狀的小兒,其父母還可讓孩子仰臥于桌面或硬板床上,將其雙腿的髖、膝關節各屈曲90度,再讓其雙腿外展。如果孩子的雙膝關節能夠同時接觸桌面或雙膝外展的角度相同則孩子是健康的,但如果孩子出現了一側下肢活動受限,父母就應該考慮孩子可能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不過,雖然這個實驗簡單易行,且能夠較好地鑒別出孩子是否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但做這個實驗時家長一定不可用力過大,而且最好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已經開始站立行走的小兒患有該病的主要表現是
孩子開始學習走路時,如果出現了鴨步,則可能患有雙側髖關節脫位,而如果出現了跛行,則可能患有單側髖關節脫位;與正常幼兒相比,該病患兒的骨盆特別寬大,多呈菱形,其臀部也比較翹。而且,患兒的父母有時可在患兒的臀部觸摸到圓圓的脫了位的股骨頭;此時患兒的患側髖關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活動受限,特別是在其外展下肢時表現得更為明顯;父母牽拉患兒的雙下肢時,可聽到異常的關節彈響聲,或感覺到異常的關節活動;大多數的患兒在行走后都會訴說患側髖部疲乏、無力、疼痛。另外,除了這些癥狀,髖關節脫位還可導致患兒出現站立的姿態異常、平衡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