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髖臼發育不良的病因及診斷方法
成人髖臼發育不良是成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占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總數的20%~50%,亦是中年人長期髖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國內外許多學者和臨床醫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本文就近年來成人髖臼發育不良的診斷及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成人髖臼發育不良的病因及診斷方法
1、病因及發病率
髖臼發育不良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畸形。其可能開始于胚胎期軟骨原基階段,因為軟骨發育障礙或軟骨骨化障礙所致。髖臼發育不良的發生率報道各不相同,國外文獻統計為1%~10%,國人統計為0.6%。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約6∶1,1/4患者有家族史。
2、發病機理及生物力學改變
正常髖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由以下因素共同維持:(1)骨性髖臼對股骨頭良好的覆蓋。
(2)關節軟骨和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軟組織。髖臼結構發育不良使正常關節力學穩定性的主要解剖學基礎發生了改變,股骨頭易向外側移位,繼而發生半脫位。實驗研究證實,正常成人的髖關節由于體重和行走時的杠桿作用,約承重 200kg左右,重量分布于承重區關節軟骨約15kg/cm2。髖臼結構不良,因股骨頭外移,特別是繼發有半脫位時,其承重區范圍縮小,承重區關節軟骨承受的應力明顯增加,嚴重時可達150~250kg/cm2。如此巨大的壓力,必將破壞髖關節生物力學的平衡,引起關節軟骨變性、軟骨下骨質硬化以及囊性變等退行性變,此乃骨性關節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3、臨床癥狀及診斷標準
1、成人髖臼發育不良多數在20~40歲之間出現癥狀。
早期多表現為患髖疲勞感、酸脹及隱痛,也可發生于其他部位如:腹股溝區、大腿前方及臀部。髖關節壓痛,旋轉痛,活動度正常或超常。
中、晚期臨床癥狀為髖關節疼痛加重,繼發跛行;出現靜息痛;關節半脫位致肢體短縮;隨著骨性關節炎逐漸加重而致關節活動不同程度的受限。
2、站立位骨盆正位X線表現:髖臼發育淺小或淺平,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面積減少,股骨頭的負重點外移,髖關節的內側間隙加寬,關節脫位;髖臼對骨盆的傾斜度過大,負重區變短;髖臼頂外側唇骨質發育不良,臼蓋嘴消失;繼發骨性關節炎的表現。
對于髖臼的X線測量,文獻報道的測量方法很多,主要包括:(1)Wiberg提出的CE角,即自股骨頭中心至髖臼外上緣畫一線,另通過股骨頭中心作一垂線,兩線所夾之角為CE角,通過研究他指出成人CE角<20°、13~17歲青少年CE角<15°為髖臼發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