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約20%的小口徑缺損可在幼兒期自行閉合,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嬰幼兒的的室間隔缺損患病率約為0.3%,而據成年人屍檢資料,室間隔缺損的發現率僅為0.03%,可充分證明自行閉合這一事實,室間隔缺損不經手術治療,其平均壽命為25~30歲,出現艾森曼格綜合征后,生命期限明顯縮短。
缺損口徑較小,分流量較少者,一般無明顯癥狀,缺損較大,分流量較多者,可有發育障礙,活動后心悸,氣急,反復出現肺部感染,嚴重時可出現呼吸窘迫和左心衰竭等癥狀,當產生輕度至中度肺動脈高壓,左至右分流量相應減少時,肺部感染等情況見減輕,但心悸,氣急和活動受限等癥狀仍存在,或更形明顯,重度肺動脈高壓,產生雙向或反向(右至左)分流時,出現紫紺,即所謂艾森曼格綜合征,體力活動和肺部感染時紫紺加重,最終發生右心衰竭。
診斷室間隔缺損,一般依據病史,心臟雜音,心電圖,胸心X線攝片,超聲心動圖和彩色多普勒顯像,即可做出判斷,心導管檢查和心血管造影僅在必要時作為輔加診查措施。
心室間隔缺損的病理生理影響,主要是由于左右心室相溝通,引起血液分流,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繼發性變化,分流量的多寡和分流方向取決于缺損口徑的大小和左右心室之間的壓力階差,而后者又取決于右心室的順應性和肺循環阻力情況。
體檢時,缺損口徑較大者,一般發育較差,較瘦小,晚期病例,可見唇,指紫紺,嚴重時可有仟狀指(趾),以及肝臟腫大,下肢浮腫等右心衰竭表現,分流量較大的病人,可見心前區搏動增強,該處胸壁前隆,叩診時心濁音界擴大。
除了解室間隔缺損本身之外,同等重要的是了解是否有并發畸形,特別有無主動脈瓣脫垂,左心室流出道狹窄和動脈導管未閉等,以免因漏診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