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癱瘓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行動不便和身體健康,因此我們大家及時做好預防工作是關鍵,避免周期性癱瘓的發生,但是要想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周期性癱瘓,首先應該知道周期性癱瘓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同時也可以及時的接受治療。那么,周期性癱瘓的臨床表現有哪些?詳細的內容由我們武警河南省總隊醫院的專家來為大家做系統的介紹:
高血鉀型周期性癱瘓
較少見,有遺傳史,童年起病,常因寒冷或服鉀鹽誘發,白天發病。發作期鉀離子自肌肉進入血漿,因而血鉀升高,可達5-7mgEq/L。也以下肢近端較重,持續時間較短,不足一小時,一日多次或一年一次。部分病員發作時可有強直體征,累及顏面和手部,因而面部"強直",眼半合,手肌僵硬,手指屈曲和外展。
發作時心電圖改變,初是T波增高,QT間期延長,以后逐漸出現R波降低,S波增深,ST段下降,P-R間期及QRS時間延長。
低血鉀型周期性癱瘓
起病于青年(15-25歲),男多于女。少數可有家族遺傳史,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長期休息后劇烈勞動、碳水化合物進食過多、寒冷或情緒緊張等均可誘發。多在夜間發病,醒來時發現軀干和肢體肌肉癱瘓。在嚴重病例,顱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膈肌、呼吸肌、膀胱括約肌、心肌等均可受累。
心肌受累時其癥狀表現為暫時性心界擴大,心尖部可有二尖瓣機能不全的雜音;心律不齊或心率減慢及血壓降低。有時可因并發心肌病變而引起猝死。輕癥者僅累及兩下肢,近端嚴重,發作前及發作進可有煩渴及多汗。
除肢體癱瘓外,腱反射減弱或喪失,但個別病例腱反射亢進,淺反射均存在。受腡肌肉的電興奮性減弱或消失,與損害程度平行。深淺感覺正常,但少數病例可有感覺異常。發作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即可逐漸恢復。
但短者僅數分鐘即可恢復,發作頻度因人而異,多者一天數次,少者一生中僅1-2次。40歲以后發病者逐漸減少,直至停發。若并發于腎上腺腫瘤和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則發作常較頻繁。發作后可有持續數天的受累肌肉疼痛及強直。頻繁發作者可有下肢近端持久性肌無力和局限性肌萎縮。
周期性癱瘓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我們武警河南省總隊醫院的專家已經為大家做了具體的介紹,希望會對您有所幫助。目前對于周期性癱瘓,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干細胞移植療法,該療法的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