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
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為基本病機所導致的發熱。臨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可以是高熱,有的患者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并不升高,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常伴有頭暈、疲乏等虛弱之象。
《內經》中有關于內傷發熱的記載,其中對陰虛內熱的論述較詳,并提出了一些內傷發熱的治療方法。《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以小建中湯治療“手足煩熱”,可視為甘溫除熱法的先聲。
《諸病源候論》提出了陰虛發熱的機理為“陰氣不足,陽氣有余”。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將腎氣丸化裁為六味地黃丸,為陰虛內熱治療創制了一個重要方劑。金元·李東垣倡氣虛發熱用補中益氣湯甘溫除大熱法進行治療。明《癥因脈治》一書專設內傷發熱篇,并分氣分發熱與血分發熱兩大類。清《醫林改錯》提出了瘀血發熱的特點,并擬血府逐瘀湯進行治療。這些論述使內傷發熱的理論不斷完善,對臨床實踐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發熱,腫瘤,血液病,結締組織病,結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某些不明原因的發熱,具有內傷發熱特點的,可參考本證辨證施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