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性腦膜炎簡稱結腦,是小兒結核病中最嚴重的一種,多見于嬰幼兒。結腦患兒發(fā)生腦積水、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等常導致顱內高壓、腦疝形成,據文獻認為,顱內高壓是結腦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1、臨床資料
2006年1月-2008年9月我科收治結腦患兒共52例,最大13歲,最小5個月,意識清醒者39例,昏迷者13例,治療痊愈者46例,出現后遺癥或生活不能自理者3例,死亡3例。
2、護理
2.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包括以下幾方面。
生命體征、意識。觀察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等,及時掌握病情動態(tài)。意識變化是判斷顱內壓增高與否的指標之一,可用壓迫眶上神經、角膜反射、刺激皮膚等反應來判斷意識障礙的程度。
瞳孔
觀察瞳孔的大小、對光反射是否靈敏、雙側瞳孔是否對稱,來判斷是否有腦疝發(fā)生。
頭痛
觀察頭痛的程度與嘔吐的關系,應用脫水劑后是否緩解,如有頭痛并呈噴射狀嘔吐可直接反映顱內壓增高。
2.2一般護理
首先要保持病室絕對安靜,避免光線刺激,抬高患者頭部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避免一切使顱內壓升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呼吸道感染,采取積極措施降低顱內壓,控制輸液速度及液體總量,速度以20-30滴/min為宜。給予氧氣吸入,避免缺氧加重腦水腫。
2.3顱內高壓的護理
2.3.1脫水療法是治療顱內高壓的重要手段常用20%的甘露醇靜點,應用時速度要快,確保50-250ml甘露醇在30min內滴完,否則影響脫水的效果。輸液過程中要保護血管,盡量采用留置套管針進行輸液。觀察患者癥狀有無改善。并注意尿量、皮膚黏膜、電解質情況,記錄24h液體出入量,在腦水腫控制前液體應保持負平衡,24h液體入量應少于尿量(300-1000ml)。
2.3.2及時發(fā)現腦疝的前驅癥狀如頭痛劇烈、嘔吐頻繁、意識障礙加重、脈搏變慢、雙瞳不等大、反應遲鈍等,均應視為腦疝的前驅癥狀,應緊急處理。此時,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搬動,保持大便通暢,防止腦疝發(fā)生。為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適當抬高頭部15°-30°。
2.3.3高熱時要及時降溫因為高熱可加重腦缺氧和腦水腫,降低體溫可以減少機體耗氧量,減輕腦組織損害:
①密切觀察體溫變化,每4小時測體溫1次,體溫高于38.5℃時,要及時予以溫水擦浴,頭部置冰袋,必要時給予藥物降溫。觀察降溫效果。
②補充適量水分。
③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2次。
2.4腰椎穿刺及鞘內注射護理
腰椎穿刺及鞘內注射是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常用的檢查及治療手段,因其具有損傷性,加上對腰椎穿刺的不正確理解,患兒及其家屬常產生恐懼心理而拒絕配合。這時要耐心解釋,說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配合。穿刺過程中應配合醫(yī)生擺好體位,如果咳嗽,要通知醫(yī)生,暫停操作,避免操作損傷組織和移動穿刺部位,穿刺后去枕平臥4-6h,防止出現低壓性頭痛,術后可出現頭痛、嘔吐或眩暈等癥狀為低顱壓所致,應適當多飲水,如出現的反應較大,應告知醫(yī)生以便給予相應的措施。
2.5基礎護理
做好皮膚、黏膜護理,防止壓瘡和繼發(fā)感染。保持床單干燥整潔。大小便后及時更換尿布,清洗臀部。嘔吐后及時清除頸部、耳部殘留的物質。昏迷及癱瘓患兒,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骨突處墊氣墊或軟墊,防長期固定體位、局部血循環(huán)不良,產生壓瘡和墜積性肺炎。昏迷眼不能閉合者,可涂眼膏并用紗布覆蓋,保護角膜。清潔口腔2-3次/d,以免因嘔吐致口腔不潔細菌繁殖。大部分結腦患兒伴有肺部結核病灶,對患兒呼吸道的分泌物、餐具、痰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消毒處理。
2.6飲食、用藥護理
本病為慢性消耗性疾病,且大量應用激素,代謝旺盛,應鼓勵患兒多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飲食,以滿足機體需要;昏迷患者應給予鼻飼飲食,并注意衛(wèi)生,耐心喂食,以保證飲食的質和量。抗結核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在治療過程中要密切注意其不良反應。結腦患者長期大量應用激素治療,要認真查對執(zhí)行醫(yī)囑。嚴格掌握劑量,禁止漏用、少用或多用,并按醫(yī)囑逐漸停藥,防止反跳現象發(fā)生。
2.7心理護理
結腦并顱內高壓病情重、病程長,疾病和治療給患兒帶來不少痛苦。護理人員對患兒應和藹可親,關懷體貼。護理治療操作時動作輕柔,及時解除患兒不適,為其提供生活方面的周到服務。家長對患兒的預后尤為擔心,護理人員應耐心解釋,介紹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和每種治療和護理的作用,給家長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克服焦慮心理,密切配合治療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