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一些孩子因為下肢關節疼痛而就診,疼痛呈間歇性發作,多在夜間明顯。這種孩子長得比較快,有的孩子不愛吃蔬菜,喜歡吃甜食,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并不少,有家長不明白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小兒在生長發育時期可能發生的間歇性下肢疼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叫做“小兒生長痛”,多見于4~12歲的兒童,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疼痛多發生在膝關節、大腿、小腿及腹股溝部,常間歇性發作,發作時持續時間多在10分鐘至1小時,但不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癥狀。疼痛一般在下午或晚上發作,尤其在小兒白天活動過多后,晚上就容易出現疼痛。所以,常常聽到小兒在剛上床時訴說腿部疼痛不適,鬧著要家長捶捶腿才能入睡。等睡過一覺之后,第二天早晨醒來時,疼痛就完全消失了,小兒又一切恢復正常。
小兒生長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行消失,家長不用太擔心。但當孩子發生腿痛時,家長也不要一律自認為是生長痛。有些嚴重的疾病在發病初期也可出現下肢疼痛,應引起高度重視,以免延誤治療而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
1.化膿性關節炎
小兒也可出現膝關節處疼痛,但疼痛很劇烈,關節處常出現紅腫,局部皮膚溫度升高,關節活動受限。患兒一般起病急,會出現高熱、畏寒等全身感染癥狀。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患兒一般起病急,全身中毒癥狀明顯,如頭痛、高熱、伴寒戰等;關節呈持續性的疼痛,關節活動有障礙。
3.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疼痛多數為游走性的,以膝、踝等大關節為主,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全身發熱,疲倦無力,食欲不振。疼痛不會自行消退,需要經消炎、退熱、抗風濕等治療一周左右后,關節痛才可消失。
小兒生長痛的治療,最重要的是保證充足的休息。父母應注意,不要勉強孩子參加太多的運動;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用熱水給孩子泡泡腳,適當做做腿部按摩,還可服用適量的維生素C。經過適當的休息、按摩等對癥治療,小兒生長痛就不會再發作,且不會影響小兒正常的生長發育。
在生長發育時期,小兒常常會缺鈣和鋅,雖然這不是造成生長痛的主要原因,但往往會加重疼痛。所以,應注意在日常的飲食中給小兒補充鈣和鋅,多吃些含鈣和鋅較多的食物,如:蝦皮、貝類、綠色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