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點是呼吸困難,常被形容為“老牛拉破車”。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高金明、林耀廣教授為首的課題組首次結合環境和遺傳因素對哮喘進行了10年獨立研究,提出環境和遺傳的交互作用構成了哮喘的發病基礎,二者在哮喘的發病機制中各占50%。
因此,早期發現有易感因素的個體,并阻斷環境危險因素的接觸,是預防哮喘的有效措施。針對支氣管哮喘的研究熱點,課題組在分子遺傳學、炎癥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將哮喘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干預有機結合在一起,科研碩果累累。
課題組在國際上首先報道TNFα-308位基因的多態性與哮喘的易感性明顯相關,是哮喘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在各種族間作用一致。這一結果挑戰了“同一致病基因在不同種族中作用不同”的傳統觀點,為今后以TNFα為靶位的哮喘治療提供了一條新思路。該成果已發表在世界著名的呼吸病雜志Thorax上。
課題組通過研究還發現,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ACE)可能參與哮喘通氣肺功能的損害,因此通過改變ACE的表達,有可能影響哮喘患者肺功能的改變,從而成為治療哮喘的又一途徑。
環境因素在哮喘發病中也起到重要的促發作用。課題組首次系統研究了職業人群的哮喘患病率,抽取50,558大樣本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覆蓋各種行業職工,其中北京地區哮喘患病率為1.25%,特殊職業如石化職工患病率最高。這一結果顯示,空氣污染和哮喘患病有關,對于識別有危險個體、切斷致病源具有啟示作用。
哮喘發病后多遷延不愈,反復發作,使患者身心俱疲。高金明教授告訴我們,通過對哮喘患者進行早期干預和規范治療,可以達到自防自治的目的。北京協和醫院早于1993年開始組建“哮喘患者聯誼會”,舉辦免費講座、建立隨訪門診,普及規范化哮喘防治教育;并帶動北京地區10多家醫院紛紛加盟,形成了北京地區哮喘防治網,覆蓋面達50萬人口,使哮喘患者自防自治水平達到65%,治療費用降低35.9%,顯著提高了哮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專家特別提醒,飲食習慣對哮喘治療也有幫助。食物中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對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有明顯保護作用。